文 | 洁虹
小猫马丁和其他的猫不同,他不捉老鼠也不吃老鼠,相反地,老鼠在他眼里都很可爱。他甚至还在废弃的浴缸里,养了一大家子老鼠当宠物。马丁探望他们、喂他们吃美食,拼了命地保护他们不受其他农场猫的捕猎与骚扰。但让马丁难过与不解的是:老鼠们竟然全都想弃他而去!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直到马丁自己成为人类的宠物时,这个问题才有了真正的解答。
简单可爱的故事,让我想到了两个词。
一是“个性”。
马丁猫的独特在于他与“正常的”猫不一样,而且是天性上的不一样——不吃老鼠而且希望把老鼠当宠物养。我联想到的是同性恋被社会接受程度的问题。尽管如今社会思想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也有科学证明性别和性向的多元是正常之事,仍会有人对这样的“不正常”报以歧视的目光。也许也是因为触及到了“天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人类的繁衍,一种很强大的固有观念压制了那些人的想象力。在他们眼里,不同=不正常。
在这个故事里,有轻易就接纳了马丁猫的同类猫——他的爸爸巴戈,他欣赏自己儿子的独特;也有坚决排斥或厌弃马丁猫的猫—— 他的妈妈和兄弟,他们说他是“窝囊废”。而令人欣慰的是,马丁猫自己能够接受自己的不一样,不管妈妈与兄弟们如何嘲笑他抑或鼓励他改变(捉老鼠和吃老鼠),他还是自发地去了解,如何养宠物鼠(寻找合适的养鼠地点、研究老鼠吃什么、怎么如厕),并偷偷行动,真的养了一只宠物鼠(后来,还从一只变成了九只;再后来,还给那只雌鼠找配偶)。马丁猫渐渐长大,还有了与兄弟们对抗的勇气,他会保护自己的宠物鼠,也能够回击兄弟的挑衅。由此看来,最重要的,是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同,勇敢起来。
二是“感同身受”。
马丁猫从小就喜欢小老鼠,并且在养宠物鼠的过程中十分快乐,就和所有认真养宠物的人一样。尽管听到了小八和爸爸的劝说,他其实仍不太愿意放手。让他下定决心的,是那次被抓而成为宠物的经历。看来,有时人的自私是难以克服的。在这个简单的儿童文学故事中,马丁猫在一次感同身受之后,便能“顿悟”。但我想,换作人类,也许一时放手容易,永远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难。或许这个揣测比较悲观,那么,我们欠缺的到底是不是一种刻骨的感同身受?
比如环境保护问题,且不说复杂的大的如垃圾分类、海洋环境保护等,就只说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尽量少用一次性塑料用品,至少在我身边,能够践行环境友善主义的人仍是少数。可如今资讯发达,能在新闻上接触到河流污染、食品安全、雾霾等的机会太多了,只是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不到深受环境破坏之害的那天,许多人或许真的不会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或许,也不需要太悲观。在这一方面,我也是和一些朋友接触多了,耳濡目染,才逐渐意识到践行环境友善主义的重要性,如今也只是开始走在路上。看到过一个介绍零垃圾生活的视频,视频最后也讲到,不需要评判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只不过每个人的旅程所在的点不同。而意识到的人,只需要做好自己想做的榜样,让自己的行动比语言更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