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女心理师》中,有一位来访者小莫是非常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同事们在KTV唱歌,给他打电话问能不能帮忙做个PPT,他虽然已经在下班的路上,却还是说了“好的”;
大家聚会都不愿意带他,即使有不得已让他参加的聚会,也都是为了让他挡酒、买单;
好不容易有一次同事叫他聚餐,他专门去做了个头发,在理发店被忽悠办了5000块的卡,只能笑而不语;
没想到这次聚餐同事们偷偷改地点没有告诉他,第二天他还主动给大家买奶茶,说自己忘了参加聚餐……
小莫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按理说他应该能获得大家的喜欢吧。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同事们不喜欢他,孤立他,理发店的小哥嘲笑他,大家似乎都不喜欢他。
有的项目从头到尾都是他做的,最后却是同事领功劳,他的沉默不语被当做好欺负,被当做理所当然。
很多网友都表示,小莫的经历太真实了,就像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
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却没能换来他人的喜欢。我们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一腔热情换来了冷眼。
即使有时候,我们的委屈求全让别人满意,让别人感谢我们,那也只能换来短暂的满足。
因为我们知道,下一次讨好很快就会来临,下一次我们还必须做那个老好人。
帮一个人带饭不要钱,就会有下一次;帮一位同事做PPT,就会有另一位同事找你帮忙;忍耐了这一次不爽,下一次就不能发脾气。
讨好型人格,也许会被人敬,却很难被人爱。
讨好,其实是一种索取
也许我们也会对自己的讨好感觉到无力:我这么努力了,别人为什么还是不喜欢我,为什么还是孤立我,排斥我?
讨好背后的心理逻辑是:我努力讨好你,你就要接受我。如果你不接受我,我就会生气。
讨好型人格,看起来无欲无求,看起来什么都不要。
实际上,喜欢讨好的人在索取更无形的东西,他们想要更多的情感回馈,那就是他们需要别人爱他们,需要别人给他们认可。
他们在用对自己的伤害,来换取别人的同情,换取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明明已经非常痛苦,可是坐在咨询室,咨询师问它“你感觉如何”,他还是回答了“挺好的”。
只有回答挺好,才不会麻烦别人,只有自己不惹麻烦,才会获得懂事的标签。
讨好别人的时候,都是有条件的。
条件就是——你们必须亲近我,必须夸奖我,感谢我的付出。
但是,讨好型人格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很难获得真正的爱与认可。
因为他们在讨好的同时,也在防御着。
他们用道德感,用清白感,把自己与别人隔离开。他们这么好,这么高尚,别人是卑劣的,弱小的。
即使他们获得了别人的认可,那也是昙花一现的满足。
他们知道,自己其实有两幅面具。一副面具叫做“真自体”,遇到事情的时候,在心里叫嚣着“又让我帮你?你自己没手吗?我这次一定拒绝你”!
还有一副面具叫做“假自体”,这幅面具乖巧懂事,从来不敢拒绝,嘴上说的永远都是“好的,行,没问题”。
他们知道,别人的认可是给那个“假自体”的,那副他们自己都讨厌的假面具,而不是大胆拒绝的真实自我。
讨好型人格,是家庭赠予的“礼物”
心理学家米基·法恩曾说过: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童年创伤,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长大后习惯对别人讨好的孩子,都是被父母“训练”好的。
《女心理师》中小莫就是如此,小时候他性格比较内向,遭受过校园暴力。回到家告诉父母后,父母给他的回应是“你要多反思自己”“忍一忍就过去了”。
于是,他学习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就是——忍一忍就好,维持表面平静就好,别人开心就好。
长大后,他依然会用这一套行为模式对待他人。
别人欺负自己,那一定是自己不够好。生活不如意,那就多反思自己的问题。
本来应该向外打出的一拳,变成了对自己的一拳又一拳。
“讨好别人就能有利可图”,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错误引导。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根据父母的行为,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
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一个几岁的孩子,你和另外两个比你高大一倍以上的人,生活在一座孤岛上。
你的衣食住行,都要靠这两个高大的人提供,你的情感需求,也要靠他们给予。
那么,如果他们经常对你非常苛刻,经常挑剔你,让你自己反思自己,经常贬损你,那么你会如何?
那两个高大的人,就是父母。那个弱小的孩子,就是童年时候的你。
如果孩子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那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不用察言观色也值得被爱。
可如果他们从小的各种需求都被拒绝,从小就被父母否定,他们只会调整自己,让自己适应父母的行为:大概我就是要反思自己,大概我真的应该忍一忍就过去,大概我真的要学习察言观色。
为了不被抛弃,为了维持现世安稳,除了委屈自己讨好他人,他们别无选择。
没有人天生愿意取悦别人,只不过他们也没有被好好爱过,没有被宽容过。
让所有人满意,简直是痴心妄想
讨好型人格看起来人畜无害,其实他们也是一种控制型人格。
他们害怕别人不开心,他们希望自己可以通过讨好,换来皆大欢喜。
也就是说,他们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控制别人的情绪。
但是,别人的情绪,别人是否开心,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无法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更无法通过讨好,换来他们的开心喜悦。
如果你是讨好型人格,如果你也想改变,不妨试试下面三个办法:
第一,不责备讨好的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在讨好别人,委曲求全之后,总是会责备自己。在心里默默骂自己懦弱,勒令自己下一次一定要学会拒绝。
但是,如果别人是一个讨好型人格,我们会苛责他们不易改变吗?
不会的,我们知道,他们只是害怕冲突,他们只是想要让别人爱他们。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自己多一点宽容,是不是也应该接纳这个不容易改变的自己。
抱抱自己,告诉自己“渴望被爱,那不是我的错。不忍心拒绝别人,那不是罪大恶极”。
学会爱自己,学会与自己对话,不再苛责自己,才能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第二,试着麻烦别人。
很多老好人都是“不易拖累症患者”,他们不敢拖累别人,生怕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
可是,如果我们不敢麻烦别人,就意味着别人很难让我们开心,很难让我们满足。
那就意味着,在关系中,我们一直是戴着面具的“假自体”,我们没有喜怒哀乐,只有虚假微笑。
只有敢于麻烦别人,敢于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才能让关系流动起来。
不要总想着爱别人,也给别人一个爱你的机会吧!
第三,不以别人的喜怒为己任。
别人开心不开心,那是他们的事情,与我们无关。
即使他们是因我们而生气,那也是他们自己的情绪管理问题。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但行好事,不渡他人。
他爱生气,那就让他气吧,与我何干?
在关系中,一个真实的人才是可爱的人。
一个讨好的人,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与喜爱。
我们不要总想着以德报怨,想着对所有的人都好。
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人都好,那么对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是不是不公平?
如果我们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