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爬山”
坐了好久的车,终于到了山脚下,已经是中午。从睡梦中醒来,天气很热,想到在太阳正关头爬山,心情也有些烦躁。“还好是乘缆车上山,还可以休息一会儿。”心想。直到看见门口的大门,直到看见眼前的大山,把头扬起对着天空,才能勉强看见山顶。
乘车缆车上山,眼前的景象只能用奇秀来形容。奇,源于地势险峻,近乎垂直;黄白的花岗岩上绿影环绕,唯有一个秀字可形容。往下看时并未感受过多害怕,只觉震撼。如此坚硬没有一点养分的花岗岩,如何做到生长出了茂密的绿植,近乎垂直耸立的山,前人是如何登高上去的?再往上,离山体近一些了,看见了山间的裂缝,裂缝里面生长出的小草,小树。是啊,原本寸草不生的花岗岩,绿植却夹缝丛生,这是怎样一种生命力呢?何必寻找催人泪下的故事,大自然足矣让你动容。
抱着要登顶四峰的想法上山,一路有些累,但是每走一步,最初的想法就越发地坚定。印象最深的是爬南天宫的时候,前面的路程已经消耗了太多的体力,太阳当空照之时,遇上比先前更高的台阶,很累很累,我们喘着粗气,明显感觉心跳加快,平日里常规速度的跑步是没有这种效果的。上山的旅程是累又充满趣味性的回忆:从一开始步梯的沉重脚步,到发现旁边开凿了的小石路,就像古人上山那样,我们不自觉地跟着小石路加快了脚步,仿佛时光倒流。爬山的人不多,一是特殊时期的限流,二是部分人选择了下山的路。
看到露天台的一刻是惊喜的,疲惫一下子扫清。天很南,山很清,如果说近距离观看华山感受到了高峻,那此刻便是雄奇的一座大山缩小版呈现在你的眼前,一种放眼望去,没有任何遮挡,视线尽可能延生的自在宽阔,可是远处的山脉点缀,丝毫不觉单调。山脉、天空、绿树想点相印,清爽,却丝毫不缺气势。我看见了我们走过的路,弯弯曲曲的,原来我们不知不觉走了这么长这么远。下山之途让人难忘。或许是因为双手扶栏,侧身下阶的这个鲜见的姿势,或许是单纯想要询问,每一个上山的游客都问我们还有多高,还要往上爬多久。“快了!坚持住啊,上面景色特别好,绝对不亏”大家又喘着气坚持。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你说山下的风景美吗?很美,每一步都在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既然山下都看到了,那我也不用上去了。”假如体力和精神还行,不妨再坚持一下,我们已经跨越了上千公里的距离,最后的几步,不妨坚持一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了,真的就能感受到了。每每难忘于他人的鼓励,或许只是萍水相逢,可那一刻的温暖却会在心间永驻。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亲自体验的感觉过于真实。为了减弱冲击力我们斜着走,扶着栏杆,速度比较慢。身边有矫健的人快速跳跃着下行,心生佩服。边走也在边调整着姿势,发现若是依靠着栏杆,反而会不知不觉消耗很多精力,行囊的轻松不如心情的轻松。
我们坐在返程的车上,看着天边的日落。远看像个双黄蛋,近看像一个娇羞的少女云朵已经为她蒙上了淡蓝透浅紫的面纱,温柔静好。
爬山很累,可是如果有机会,我依然还想要。
体会:
轻松上阵很重要。山上物资的确没有那么充足,部分同学准备得非常充分,可是路途中有很多人拿着登山棍,借以支撑。可是转念一想,有了一个支持的机会,也少了一份甩动双手的自在洒脱。
做每一件事都当做是你的最后一件事情。将期望留到下一次,有些不切实际。当下便能够决定和选择,何不把握当下。未来的决定和行动大多会带有过去所取得的思维模式,有的是经验,有的却形成束缚。
收获与付出成正比。最难的其实是一个两个点,克服了,付出会有对应收获的,登高望远。
自然之道。生命源自于自然,文化的发展也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自然的地形有了风水和作物,一方百姓的生活习惯有了一方文化,在自然的基础上经历时间的磨合有了自身的体系。正所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