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会很多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真的就是正确的吗,就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吗。
老人一上公交车,于是就让座。对待“老人”,你认为他都这个年纪了,不应该干这个,不应该干那个。在整个社会的潜移默化之下,老人也认为自己不应该干这个,不应该干那个。于是,得偿所愿,成为自己心目中老人应该有的样子。于是人生真的步入夕阳,不再发光发彩。
一些年纪轻轻的人也有一种“老人心态”,平时开玩笑的时候会说自己老了,这种玩笑话乍一听没啥,可是这种话语对自己的影响其实是非常难以察觉的。你说的话其实就是自己思维的反应,而语言对自己的思维影响是非常大的。你说自己老了,可能真的就老了。
《精英日课》067专栏谈的是《鹦鹉螺》杂志的一篇研究心态和衰老关系的文章。心态年轻,人就真的年轻。现在整个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可能潜移默化的加速了老人的衰老,而很多老人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老人应该有的样子这种设定,于是很多可能性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一个人“老了”,什么样是老了啊。60岁的年龄可能有50岁的器官,20岁的年龄可能有40岁的器官,个人身体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60岁的年龄可能有20岁的心态,对新事物依然有无限的好奇心,依然愿意在一些事上探索,那么这人就不会老;20岁的人如果停止了探索人生,停止了前行,那么这与人生夕阳西下有什么差别呢。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John Shoven 2009年提出一个新的年龄理论,说年龄不应该用出生年份来计算,而应该按照还有多长时间死亡来算。如果你觉得自己明年死亡的可能性低于1%,你就可以认为自己仍然是年轻人。只有当你认为明年死亡的可能性高于4%,你才可以认为自己是个老人。也就是说中年人的定义是死亡可能性在1%到4%之间。
看待同一件事的角度不同,就身处不一样的世界。
这一生你到底应该怎么活,以什么样的状态活。年龄根本就不是问题的。那一个数字就是纸老虎,关键是年龄的那个数字说的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年了,仅此而已啊。如果因为这个年龄而自己限制住自己那就是自己的愚蠢了。我不要有那种“我老了,我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这样的想法。我希望在未来,在来到这个世界七八十年的时候,依然像是来到这个世界20年的时候,依然对生活有无限的热爱,依然有现在这种闯劲,依然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美。在未来,岁月可能会在我的额头刻上皱纹,可是如果我的心也被自己刻上皱纹了,那么这肯定是自己的问题,与岁月无关。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这是不可能被剥夺的。
另推荐一篇文章,点击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