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作的,本来老先生想翻译《红楼梦》的,后来索性就自己写了这本书,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这本书,处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所不同的是除了曾、姚、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起伏沉沦,还安插了义和团运动、袁世凯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二战爆发等现代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他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抛开那些纷繁复杂的事件和人物,我这次想分享的只有姚木兰。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木兰这样的女性总是会让人对她心生爱慕和怜悯,而我对她的怜悯更多一点。
爱慕她,是因为木兰身上的优点很多,生在富贵人家,长相美丽动人,除此,还兼具勇敢、果断、坚强、谦和、乐观、博学等等优点,仿佛是那天女下凡走了一遭。怜悯她,是因为生在富贵人家、聪慧如木兰者,终究还是没有挣脱命运的安排,没能如愿过上她理想的生活。
木兰的婚姻看起来是早就注定了,九岁那年兵荒马乱,在逃离之中木兰与家人走散,幸而得到曾家老爷的相救,从此两家就像说好似的决定联姻,至于将木兰嫁给曾家三个儿子中的哪一个,大人们当时都没想好,木兰自然更是没有往这方面想了,不过也没有明确拒绝这种安排。到了十七岁时,她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位与众不同的男人——孔立夫。与孔立夫的每次相遇、独处都让木兰真切的感受到微风拂面的惬意,她也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个人的独立存在,摆脱了平素的约束限制,享受着内心难得的喜悦和幸福。但是,木兰没有为自己的幸福和未来去争取,姚家资产雄厚、姚父相对开明,木兰又是姚父最心爱的女儿,如果木兰开口争取,事情或许是有转机的,但是就在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命运里,木兰选择了顺从。当父母来问女儿对下嫁曾家的意见时,木兰只是微笑,父母便以为她是答应了。于是,木兰下嫁,相夫教子,但是,她的内心始终为孔立夫留着一个位置。就像她说的,艳阳天里她与丈夫携手,但下雨天的时候她总是会想念孔立夫, 木兰记得她与孔立夫每一次的相遇,也因为孔立夫曾经说过“废墟残垣”很美自己会想去看圆明园……是的,四个人的日子都在好好过着,但在精神世界里木兰出轨了,并曾用行动(深夜牢狱探访孔立夫,勇闯司令府营救孔立夫)向众人泄露了她的心思,众人不言破,而木兰和立夫也是简单的几句道谢后,风平浪静。
书里描写了木兰对立夫的悸动,但是立夫对木兰的感情确鲜有描述,在河里拉木兰的那一瞬间也许立夫有过心动,在牢里看见木兰的舍身营救也许立夫能感受到木兰对他的爱,但是,却就到此为止了。我愿意相信,立夫和木兰的相知相惜彼此都感受到了,立夫之所以要完成甲骨文的学术报告也是为了纪念这份不可言说的感情,他们把这份感情慢慢的播撒在时间的长廊里。木兰爱她的丈夫,她愿意为他改变,但她也爱立夫,她愿意为他放弃。一位是主旋律,一位是副歌。对于木兰的生命,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她既需要一位能相濡以沫的伴侣,也需要一位精神共振的伴侣。而荪亚和立夫都正好各占一半,简单的说,过百姓日子荪亚取胜,过神仙生活利夫完胜,只可惜,普普通通的日子里,柴米油盐酱醋茶,磕磕碰碰,相互搀扶,立夫和木兰都是尖锐的三角体,而荪亚和莫愁都是可以无限变幻的圆形,可以温暖的包裹三角体,也可以如影随形的跟随。也许,莫愁和立夫是真的合适,荪亚也和木兰是合适的。爱情是最说不清道不明的。相守终身还是半途而分都归结到缘分吧,谁让木兰九岁那年先遇到的是荪亚呢?谁让木兰与立夫相惜的年代是动乱的清末民初?谁让木兰的“好闺蜜“曼尼为了一己私欲背后推波助澜?谁让木兰轻易的放弃。
以前看到过一个故事,秀才爱上表妹,俩人私定终身,约定秀才考取功名后回来迎娶,可惜秀才高中但表妹已嫁。秀才伤心到快死了,这时候一个和尚说他能救秀才,他给秀才看前生:一个女人死了,躺在沙滩上,全身赤裸,第一个男人看了一眼走了,第二个男人脱下衣服为女人盖上,第三个男人过来挖了一个坑埋葬了这个女人,然后和尚对秀才说,你就是第二个男人,而她现在的丈夫是第三个男人,你与她的缘分只是相遇,而他与她的缘分却是偕老。相爱相识都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稍有偏差,白云天狗,韶华易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