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诗词介绍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我国古代人民就特别喜欢唱歌,从先秦时期开始,人民就喜欢歌唱,这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在田间地头干活的时候,总喜欢吆喝那么一嗓子。这些劳动人民在生活中随口吟唱的内容,贵在天真烂漫,于是就有人将其编订收录成了一本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就是《诗经》。
后来统治者们发现,就是这些实在的情感表达才反映着老百姓的思想,于是就在我国的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设立了 一个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乐府。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 汉人叫它“歌诗”,魏晋时期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02 古诗故事
汉朝虽然大体上是安定统一的,可是汉朝的西北部有一个不太安分的朋友——匈奴,时常会侵扰汉朝的边境,为了边境的和平统一,也为了扩张国家版图,汉朝时期的皇帝常常征兵,可以说是全民皆兵的状态,大汉的每一位百姓都需要服兵役,汉乐府一部分主题也是反应连年征战下百姓的生活。
这是一位年轻便从军打仗,垂老才得以归乡的老人,诗歌开篇第一句便为我们介绍了老人一生的经历。离家出征前还是一个朝气蓬勃、容光焕发的少年,历经了常年战争,此时的他早已遍体鳞伤,老态龙钟了。在风烛残年之时, 他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走在返乡途中,这位老人既喜又悲,思绪从长年的征战生活中拔出,映入眼帘的是邈邈的旷野和漫漫的古道。
正在这时, 那旷野的尽头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他儿时的邻居,他满心欢喜,忐忑又焦急地走上前询问:“我家中现在还有什么人?”邻居遥指对面的那座山坡,并说道:“一座连一座的坟墓就是你的家,你的所有的亲人都埋葬于此。”老人一听,顿时泪水盈满眼眶,与邻居匆匆告别之后便颤颤微微地向家的方向走去。
“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么多年了,岂敢奢望亲人还 在,怀着那一点点希望问出,哪怕还有一个人可以与我团聚, 互相倾诉这些年的辛苦不易也好啊。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让他如坠冰窟。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微微走到自家的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这个地方是他曾经儿时的家啊!曾经的其乐融融、温馨团圆,到如今,只剩下荒凉破败了。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 或许他曾经的亲人回家来了?可是,什么都没有。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他不再年轻像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是默默流泪,那泪中凝聚着多年的(艰辛)、(思念)、(盼待)……沙场风尘、人世沧桑,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03 诗词赏析
本诗讲述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的故事。开篇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 岁方回,突出了从军时间之久;紧接着,写回乡所见,远望“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走近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突出了眼前之景的荒芜 ;表达了老兵落寞、哀伤的情感,反映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诚然,这位老兵是不幸的,但与那些战死疆场,老死边境,不能魂归故里的人相比,他又是幸运的了。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呢?没错,是战争。这种悲剧并不只是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
我们学过许多描写战争的诗,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这些诗重在抒发自己的感受,可《十五从军征》这首诗却为我们讲述 了一个故事。这就是乐府诗的最大的特色,那一个个亲历生活的人,透过历史,穿越时光,将他们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流露,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相信不管什么语言都没有这句勾勒出的简单画面更触动人了。而正是因为叙事为主,抒情结合的这种方式,所以乐府诗又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民歌”,“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这就是乐府的感染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