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八颗行星
毕赫老师这堂课是我第二次听。在课程难点上,我认为学生是比较难对天体距离的大数据进行理解和建模,他们可以通过数据大小对比知道八颗行星与太阳的远近,但是大概这个“远”是多远,“近”是多近,学生没有概念。因此等比例缩小和放大,都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远近。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培养部分,学生要对太阳系八颗行星建模,势必就会遇到几个问题:1.大规模数据的处理,数据处理的方法不同,最后制作的模型以及效率都会不同;2.天体是运动的,如何通过数据建模的方式呈现空间运动。在带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从数字认知转向空间认知。通过了解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距离、大小,建立完整的太阳系模型,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科学思考。
在以上的思考下,通过毕赫老师第二次课堂的呈现。对我比较有启发的几点有:
1.聚焦探索阶段:制造了一个图影冲突,学生发现示意图不能作为真正的太阳模型使用,存在行星之间距离和大小的错误。在这种真实问题情境下,激发学生真正想要去探索建立太阳系模型,我认为这比直接让学生进行建模要好很多。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清楚自己建模的目的,更能够感受理解模型的妙用。
2.理解数据阶段:毕赫老师运用大量的现实实例,让学生理解大数字距离,能有多“远”,帮助学生脑海里初步建立大数字认知,如以地球与月球距离为例,交代不同的交通工具跑完该距离所需时间,学生会建立起地月星间距离之远的概念,也会知道行星间距离是非常远的。从现实生活实例,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做到蹲在学生的视角来进行教学。
3.数据处理,建构模型阶段:详略得当。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梳理重点,并且精心简化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使课堂时间更高效,课堂每一分钟都聚焦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在这节课中,毕赫老师简化的数据处理方式,帮学生先把万千米简化为几个0,然后再处理数据。同时实验方法的改进,将纸卡做成有刻度的,更方便学生制作位置模型。
4.应用迁移:毕赫老师这节课重点是对八颗行星的位置建模,但是培养的学生的科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下来,自己对八颗行星的大小进行建模认识。最终让学生根据今天学到的方法,制作一个关于八颗行星的大小的模型。实现应用迁移!
第二节:起点与终点
因为我是跨年级带一年级和三年级,起点与终点前不久才上过。陈老师上这节课时,我感受很深的是不同学段学生大的培养目标都是不同的,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课时,我们需要在课堂上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课堂纪律,以及让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这些陈老师教学素质过硬,都做的特别好,值得我学习。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承接之前对恐龙模型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比较的公平原则,要公平的比较我们需要建立起点和终点,而起点和终点之间就是距离,可以说起点和终点是距离的基本要素。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距离可以通过记录后再进行比较。这节课的难点我认为是让学生明白起点和终点设定的意义以及距离的意义,并且如何以合适的情境引入纸袋记录距离也是特别难的。
在以上的思考下,通过陈老师的课堂呈现,我对该节课的思考如下:
1.站在单元视角下看下一节课,课时内容不是单独存在的,要培养学生的系统观。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是单元课时连接特别紧密的一课。学生从公平比较走向测量,之后领悟到选择标准物不同,测量结果也会不同,最终体会选用同一标准物是使测量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前提。陈老师在这里做的很好,强调清楚了比较的公平原则。
2.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低段和高段区别还是比较大,低段要学会等待,学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要关注到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同学段学生大的培养目标都是不同的,在给一年级学生上课时,我们需要在课堂上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课堂纪律,以及让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
建议:1.教师的提问很重要,指向性要更明确,和学生对话。在这节课中,,在引入纸带记录数据的环节中,我认为学生还是被动的接收,没有真正的知道引入纸带原因。我想是否可以假设以为无法到达现场的选手,也想参与本次比赛,我们该如何进行。引导学生思考让这位选手先用某种物体记录成绩(绳子、纸带),然后用这种物体来比较距离,这样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要带着问题去探究,也更加理解引入纸带的原因。
2.课堂活动学生动手探究时,不要打的太散,这样学生会失去兴趣,特别是低段的学生,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合作探究,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走下来进行个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