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说,生我的时候大雪纷飞,我爸骑个自行车哼哧哼哧迎着风雪,把我妈送去搭汽车,才顺利有了我。脑补之后,我便从小对雪有了深情,这深情大抵就是言语反复述说下产生的。
小时候的记忆很荒芜,零星碎片总不成一个故事,唯有雪里的记忆是长久清晰的。冬日的农村,6点多便笼罩在夜幕下,家家户户亮着电灯,是那种老式的灯泡,散发着微弱昏黄的灯光,像是有些迂腐的旧味却又很温暖。家里通常摆个大火盆,一直不断地烧着柴火。家人们聊着天嗑着瓜子高谈阔论,火光不时往上窜,照得他们满面绯红,不知是火光攒动的缘故还是兴奋畅聊的缘故。我总是游离于他们之外,呆呆向屋外出神,白雪无声厚厚地覆盖了大地,马路上安静的连个踩脚的吱嘎声都没有,唯一能发现的就动物的零星么脚印,特别是小猫,像极了梅花。我会趁妈妈不注意,轻轻拉开大门,偷偷跑去雪地里玩。我也不会堆雪人,笨拙得很,只会粗粗地把雪滚成球,踢到最近的梅花印里,直到母亲发现,大声喊叫,才悻悻地回去烤火。等通红的双手烤暖和了,便又会跑回雪地,乐此不疲。大抵孩童对雪的喜爱还有一年一度的向往吧,有雨有阳光稀松平常,唯有雪能成为一种期待,怎么能不尽兴呢,不珍惜了好时光呢。
初中之后,来到城市,许是气候变暖的缘故,下雪的日子越来越少,不是每年都会有。温度骤降时,雪便成为大家竞猜的对象,到底是来还是不来?城里的雪不像农村那般静谧,深夜里反射着白光,亮堂得很。城里的雪通常一夜便会被急匆匆地堆在一处,马路立刻恢复柏油色,扫雪成为一项风景。唯有屋顶,树丛灌木,以及远山,还有雪景可赏可把玩。当时的我们,对于圣诞节有天然的偏好,若那一天正好下雪,校园里都能沸腾,好像有了一种特别的仪式感。仪式感就像成长过程中的印记,深深地镌刻,若干年后,在悠远的记忆里无法抹开,给平庸无常的生活绘就了色彩,像是藏区的唐卡,浓墨重彩。
大学在金华,很少有雪。每当听到杭州下雪时,总有几分蠢蠢欲动,好想在下雪的校园里,穿上红色的羽绒服,把自己裹成球。路边灯影下,拉长你我的身影,听听踩雪的声音。或是冬日暖阳下,像高中时一样你来我往打雪仗。
也许遗憾总能在未来有所补偿。工作以后,我见过最美的雪。曾经两次登顶富阳的杏梅尖,七八个人,五颜六色的冲锋衣,冬日很是鲜亮。穿上防水的登山鞋,套上手套和帽子,装备齐全后,举着一竿登山杖便勇往直前。山上的雪通常很厚,一个脚印能深深地印出一个模子,大概有四五公分的深度,冷风呼吹下,多走几步都会气喘吁吁。手套很快湿了,手热乎起来,大家流连着冬日美景,便都纷纷脱了手套开始拍照。山上的树,海拔低一点的结成了冰棱,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海拔高的,加上风的作用力,偏向一方,吹成一个形状,有些像一块海绵,软绵绵的覆盖在枝丫上,厚实平整,一个手掌下去,就是九阴白骨爪。一路上几乎都是大风满灌,一股子鼻腔嘴巴的冷气,又冻又累,有三步歇两步。待到山顶,却发现人声鼎沸,各路人马都很兴奋,吃东西拍照片,忙得不亦乐乎,更有甚者脱了衣服,拿着一罐啤酒,摆拍豪饮状,恣意而快活,像是位勇敢的战士,让人深感生命的健美。我最喜欢,山顶上煮的那碗年糕泡面,(同行者负重背上去燃气锅),热腾腾暖呼呼,简直就是人间美味。那时便想起一句老话,想要留住男人要先留住男人的胃,其实女人又未尝不是呢,舌尖的美味也是可以唇含齿香,留在记忆里品尝半生的。
转到杭州后,爬雪山的机会不多了,更多的是赏西湖之雪景,山,水,湖,塔,寺,或多或少都去拍过景。杭州山水缠绕,大雪时山间、水面间升起一层薄雾,黛色青山便被皑皑白雪覆盖,雾气缭绕,若隐若现,连绵不绝好像一幅山水画,仿若仙境。好想用极美的词句去赞叹她,却总是不足以表达惊艳和美妙。年岁渐长后,觉得单说景也总是欠缺一些生活的气息,人文的底蕴。渐渐地,便喜欢上了一些雪里的诗句,充满了品茗之味。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好想三五好友,就着暖暖的火锅,小酌一杯,屋外大雪纷飞,屋内酣畅举杯,有种侠骨柔情的豪迈,岂不快哉。
山回路转君不见,雪上空留马行处。
读来些许萧萧落寞,雪上留痕终是空,一不小心便成陌路。就像过往的那些人,也许带着深情,终究也只得点滴之缘,徒留惆怅。三五年在同一个城市,也再不得见,连问候一句的机缘也没有了。
最最喜欢的还是那句,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穷芳。白雪,红墙,琉璃瓦,殿宇巍峨,诉说者历史的沉浮与沧桑,仿佛穿越来到了宫墙之外,北京便变成了北平,欲择一隅,静听琼芳。期待去看下雪的故宫,也期待去看雪中的灵隐,白雪黄墙下,有袅袅的香火味,有喃喃的禅音,定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雪了,真好。雪落无声,雪积有型。
瑞雪兆丰年,期待2019能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