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自己主要是两大方面,自己和他人,自己又分为显性认知和隐性认知,而他人又分为熟人和陌生人。
这两天做了个小练习,用一分钟在纸上写下几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时间一到立马停止。然后让自己的朋友、家人、同事也按照这个要求来形容你。
当我自己在写的时候,发现其实当我自己写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自己的最大的缺点,这应该是下意思的反应,因为很多时候自己的缺点往往只有自己最清楚。而我一直都觉得我最大的缺点便是虚伪,很多事情明明不喜欢,为了所谓的大局为重也会强迫自己去喜欢。有的时候心里已经忍不住骂人了,但是还是要保持微笑。所以所有朋友给我一个共有的评价便是“为人太好了”。
当所有人都把形容词发给我的时候,还发现不同时间段结交的朋友对我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初中朋友、高中朋友、大学朋友,他们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同一时间段结交的朋友写的评语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说明在那段时间的我表现得就是那样的。
而同事对我的了解是最浅显的,可是由于我一直只是跟同事保持最简单的同事关系而已,属于下班之后就不会再交流了。
而我母亲给我的评价却是最差的,这也是因为我总是在她面前毫无保留的展示了自己最不好的一面吧,坏脾气、不允许别人干扰自己、听不进去意见,而这些却是我绝对不会表现在外人面前的。
我的评价会与朋友的评价出现最大的差异点就是在缺点上,当然首先朋友给你写评语的时候第一反应不会是缺点,而是优点。我与朋友的优点写的倒是很相似,而我觉得最大的缺点--虚伪,却没有一个人看出来,在她们的眼里全化为了优点,比如“绅士”“懂事”“会照顾人”。
这就是我想说的自我的显性认知和隐性认知,对于很多喜欢把心情都表现在脸上的人来说,她们的显性和隐形都是一致的,表达的是什么内心想的便是什么。而对我们这种总是习惯隐藏自我的人来说,显性和隐形确实恰恰相反的。
我们对于外界和他人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他们希望的样子,而真实的自己确实完全相反的。所以所有人都在夸你好的时候,只有你自己知道很多时候都是痛苦的。对于我们这一类的人,我只能说希望能够多以自我为重一点,在乎别人在乎朋友是好事,但是过于在乎反而让自己特别的不开心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他人的认知分为熟人和陌生人,陌生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认知只是短暂的,更多时候是不必在意的。你们的关系或许只是建立在最简单的“谢谢”和“对不起”上,只要不出现大吵大闹的情况,一个陌生人对你的认知大概都是还好。
但是人们对于熟人对自己的认知却是十分看重的,还记得一个朋友问过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评价?我们老是说个人唯一的敌人应该就是自己,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呀,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吗?为什么还是会深陷于在乎别人的评价,就算活得再怎么自我的人多多少少也会在意自己在乎的人的评价。
我当时的回答是“成就感”,因为不论做什么,支持我一直做下去的就是所谓的成就感,我自己觉得做得不错和别人评价你做得真好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想想这个回答似乎是太浅显了,若只是为了成就感,那不是只要一个事情的评价标准不就可以了吗?那为什么还如此渴望得到别人的称赞。
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完全不跟外界接触是绝对不可能的,虚荣心、自我意识、渴望肯定等,这些都是我们一直需要被人不停的肯定,才能不断进步的原因。古典老师曾说过,千万不要一个人在家憋大招。这句话着实有理,一个人孤独久了很容易产生自我认知不正确。拿个例子举例就是我一朋友,换了个城市,在没有体重秤的情况下,一个月体重长了十斤而不自知,并且还自我感觉良好,在称体重的时候才被吓一跳。
所以,他人对你的评价和肯定重要吗?
重要。
但是不要太过于在意,不然让自己陷入牛角尖,害的反而是你自己。适当的反思、自省、改进,有助于自我的提升,若是过于纠结就会是很大的问题了。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人会评价你,这是不可避免的。我唯一能努力修炼的便是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我所做得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是因为我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所以你也可以试试这个小练习,花一分钟的时间形容自己,再让朋友、同事、家人形容你,看看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其中的差异又在哪儿,原因又在哪儿?相信会让你更加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