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楹联的习惯,不知确切起于何时。相传蜀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所能考出的最早记载。南宋朱熹生平喜欢作对子。他的全集后面载了不少联语。他又是一个书法家,一定写了不少。不过,也未见流传下来。元朝赵孟頫是个大书家,也不见他写的楹对流传下来。但记载上却有他写对子的故事。以常识推测,在宋末元初可能有人写对子,但这种习惯尚未成为普遍的风气。大约明中叶以后方渐渐成为风气,清朝以后大为盛行。明朝人写楹联是以整个一张纸为组织的范围。譬如一副七言联语,是以十四个字作总布置的。因之每字大小长短可以任意经营,多生奇趣,并且近乎自然。清朝人拘于尺寸,一定把每字的距离和大小都排死了,因之趣味远不及明人。
楹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古语曾说,天下无语不成对。正如琼瑶阿姨在《还珠格格》中写到的那样:小燕子初入学堂,并不知晓什么对对子,作诗,哪怕在...
- 说起来,渝夫还真是幸运,中国现存的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央级)、河北省保定直隶总督署(省级)、山西省霍州署(州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