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我是最近这几年才听说的,但是这个概念可是很多年前就感受到了,但是由于知识结构的问题吧,并不知道这个情况被总结为“内卷”。
在上学的时候,我就捉摸了一个问题,只是思考了一下,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行为指导意义。那就是,大家毕业了之后要工作,大部分人从基层做起,那么等到一些年之后,不断地有毕业生加入打工行列,人越来越多,如果岗位不够,那么早些参加工作的人何去何从,都去管理岗位吗?显然不能,那怎么办呢?当时有这个疑问,也反映了一个平常学生的迷茫吧,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毕竟有限,如果没有前辈引导的话,有些不知所措,我觉得还算正常吧。
以生力军的姿态加入打工人行列的前几年,根本不考虑这个问题,倒是一腔热血积极建设社会。只要打工, 就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一些劳资双方不公平的情况。这一点在求职的时候就有这感觉了,当时我自己都觉得我在求职,处于弱势一方,我要展示自己的优势,力求在一众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拿到资格。
当时只是觉得竞争是正常的,毕竟自己追求的东西,得付出些什么。当时没有想过这里面的道道,就是觉得求职的人多,岗位少,才会导致供需关系有些不平衡。当时有个挺有意思的案例,好像是北方的一个姑娘求职的时候,自己的一些要求,让招聘方觉得不可思议,不光是招聘方,其他求职者也会觉得她有些问题。但她的要求不是问题,只是自己的要求,她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和企业是平等关系,即使是签署合同之后,也只是雇佣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卖身契。
我是从工资很低的职位做起的,当时工作的感觉就是,这工作如果自己不好好干,那么有一大把人可以代替自己。这种情况就让企业可以不断地压低薪酬,毕竟你不干,有大把的人抢着干。这个情况,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叫做“内卷”。
员工自己卷起来,企业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坐收渔翁之利,这个市场终于培养起来了,有些人是策划者,有些人出了把力,有些人纯粹是搭上顺风车。在这个风气之下,有没有保持理智的管理者呢?我知道有,但是在资本的作用下,这种理智不一定能有什么作为。写到这,我自己都笑了一下,资本比人性还强么?那肯定不是,实际上,资本就是人性比较直接的反应……吧。
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也算是老渔夫了,当时有个想法是,大家都争着抢着加班,是不是工作太多做不完呢?是不是工作效率太低呢?后来我发现都不是,内卷是一门功课,是生存之道,就是人性。
生存,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融入集体,变得和大家一样。有句歌词这么唱的“一根筷子轻松被折断,一把筷子***”嗯,词我忘了,大概意思都明白了吧。
现在很多工作,都是可以异地办公的,但是管理者还是把员工们都集中在一起, 宁愿花费不菲的房租,水电,这是为啥?有管理者说,我看不见他们我踏实。我就想说了,你不踏实能有啥用,你看见他们了,你折腾他们了,你踏实了吗?不,你还是不踏实,你只是不断地在找事情来让自己的心静不下来,因为一旦自己的心静下来,就不踏实。
内卷啊,这个情况,推想一下,可能几千年来都存在,也许都是一个常见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卷多了,就要开辟新的环境,让新人有发挥的空间。这也是现在双创的一个理由吧。这么一想,好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策略呢,也只能是我自己之前过于无知了。
其实今天写这些,是因为自己得一个想法:内卷是不是因为能力不足?
不过我很快就推翻了这个想法,能力足够确实是能够避免内卷的条件,但在这条件之外,还存在一些社会因素,或者说群体因素。人性的弱点,我甚至觉得这才是导致内卷的主要原因。
我加班并不是因为我想加班,并不是我效率低,是因为别人都没走,我走了,会对我的绩效有影响,或对人际关系有影响,总之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自己的职业生涯,影响收入,影响生活质量。其实这么卷,还提什么生活质量。呵呵。
有没有人能跳出内卷呢?有,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退休的大朋友们,为什么?不为什么。
哦,对了,如果我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说实践人生目标,不管强度多么大,时间多么长,我认为这都不叫内卷,也许,这叫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