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
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从这四个方面认识中医,理解中医特点、掌握中医治病规律,是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秦伯未)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药物等各个方面,构成了一套合乎客观实际的医疗方法。
一、中医治病的步骤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疾病是症状的本质,症状是疾病的现象。疾病的发生必然因某种因素,表现出某种症状。
任何疾病需要先辨明症状,推测疾病,商讨治疗的方法和处方用药。辨症论治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中医治病的步骤:1观察症状、2决定病因,3商讨治法,然后4处方用药。
二、病因:三因说
任何事物皆有原因。任何一个病没有无原因的。
病因是发病的根源,通过伤害人体引发各种症状。病因就是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以六淫和七情为主。
1.外因
外因方面以六淫为主,即风、寒、暑、湿、燥、火。寒、暑、燥、湿、风本为一年四季的常气,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五气。又因暑即是热,热极能化火,其余风、湿、燥、寒在一定条件下亦能化火,因而又将“火”加人,一般称作“六气”。《内经》指出,风邪使人眩晕、抽搐,热邪使人痛肿,燥邪使人口渴、皮肤枯裂,寒邪便人浮肿,湿邪使人腹泻。
六气本为正常气候,亦称正气”,如果非其时而有其气,便是反常气候,就叫“邪气”,如风邪、暑邪、湿邪之类,又因这种现象都是越出常轨,故又叫“六淫
2.内因
内因以七情为主,还有痰、瘀、寄生虫等因素。七情七情即忧、思、喜、怒、悲、恐、惊。《内经》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恼怒使人气上逆,喜水便人气舒缓,悲哀使人气消索,恐惧使人气下沉,惊吓使人气机混乱,思虑使人气结聚。
七情发病是一种情志病,因于外界事物的刺激,使精神上发生变化。由于外界刺激的不同,精神的变化也有不同的反常见的症状,如抑郁不乐,喜怒无常,心烦意乱,善疑,失眠多梦,悲哀哭泣,不饥不食,胸闷太严重的神志恍惚,语言错乱,如如痴。
3.不内不外因
疾病的发生,有意外损害,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外因,称为不内不外因。主要有:1房室伤指色欲过度,精气受伤。2金刃伤指刀剑伤或跌打损伤一类。3火伤指汤水烫伤或火灼烧伤。4虫兽伤指毒蛇猛兽等咬伤,除了体表受到直接伤害外,还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
三、四诊法
辨认症状,需要诊断。
中医诊断分望色、围声、切脉和询问,目的具源观察和分析症候,也就是把症状联系起来,正确地掌握病情,不为或有的假象所迷惑。
1.问诊
问诊内容及程序,张景岳曾作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2.舌诊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舌诊来说,舌质的变化属于血液的病变,色见红、绛,乃是血热属阳,色淡或青,乃是血虚或血寒属阴;舌苔的变化多系肠胃的病变,燥的黄的属阳,潮的白的属阴。
3.脉诊
以脉诊来说,分有六个纲要,即在数上分迟和数,体状上分浮和沉,动态上分滑和涩。数、浮、滑属于阳,迟、沉、涩属于阴;阴脉见于阳症,阳脉多见于阳症。28脉列表如下:
四、辨症的法则:八纲
辨症的法则,有依据六经来辨的,有的依据三焦来辨的,最重的是根据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辨症的纲领;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是阴阳的演绎,亦称六变。
八纲的意义是先把阴阳分为正反两方面,再以表里来测定病的部位,虚实来测定病的强弱,寒热来测定病的性质。各方面测定的结果联系起来,就有表寒实症、里而热虚症等不同病型,也就是包括了上面所说的病因、病症和病的部位在内。根据八纲来观察症候的全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不难得出诊断结论。
1.表里
风、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伤于皮毛、经络,概称表症。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内生,故概称里症。表邪虽已内传而尚未到里,称为半表半里。
病邪侵犯人体所出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无汗等,症属于体表者均为表症;神昏烦躁,口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等,症属于体内者均为里症。
2.寒热
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无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
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躁,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目赤,舌苔黄糙,脉数等。这里可以看出病情的表现有寒和热两种不同的现象,辨别寒、热,就是决定用药或温或凉的一个关键。
寒症和热症有时不完全是全身症状,如发热是全身的,小黄赤可以与发热有关,也有仅属于膀胱有热。所以辨寒症和热症除一般者外,需要进一步分别上下。大概寒在上者,多为吞酸,泛清水,饮食不化,或心胸一片觉冷;热在上者,多为头胀目赤,咽喉肿痛,齿龈欣痛,口干喜凉。寒在下者,多为腹痛喜按,大便溏薄泄泻,胫寒足冷;热在下者,多为大便困难闭结,小阵黄,或短涩刺痛。这些症状,有的只见于上,有的只见于下,有的上下俱热或上下俱寒,有的上热下寒,寒下热。
3.虚实
虚实是指正气和邪气两方面来说的。《内经》上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从在一般临症上,虚多指正气,实多指邪气,因正气充无所谓实,邪气退却无所谓虚。
虚症的表现,为神疲乏力,声音低怯,呼吸气短,自汗盗汗,头晕心悸,脉细微弱。实症的表现,为痰多气壅,胸闷腹胀,便闭或溏薄臭秽,脉洪滑大等。
凡体壮新病,症多属实,体弱久病,症多属虚。患者体质和病理机转表现为有余、结实、强盛的,称为实症;反之,表现为不足、衰退、松弛的,称为虚症。辨别虚实是攻邪和补正的根据。
病有纯虚纯实者,辨别较易,治疗亦简单;有虚实错杂者,如正强邪实虽重能挽救,正虚邪实虽轻亦危殆。在每一个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邪正消长现象,必须注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多实少、虚少实多等变化情况。
4.辩证与论治
表里、寒热、虚实,是一种症状的归纳方法,单看个症状是没有意思的。究竟属于哪一类型,必须结合多种症状来决定。把多种症状联系起来,称为一个症候群,才能断定它是表是里、是虚是实、是寒是热。
辨症的最后阶段是为了治疗,分辨表里可以定出或汗或下,分辨寒热可以定出温或凉,分辨虚实可以定出或补或泻。但是汗法有辛温发汗,有辛凉发汗;下法也有凉下、温下,其它温法凉法、补法、泻法,也都有不同的用法。如何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针,非把表里、寒热、虚实结合不可。比如表症和寒症、实症结合,便是一个表寒实症,就是体表感受寒邪的实症,可以针对着用辛温发汗法;或者里症和寒症、虚症结合,便是一个虚寒里症,就是由于体内阳气衰微而造成的寒症,可以采用温补的方法。诸如此类,表里、寒热、虚实的结合,在临症上有八个基本类型:即表寒实症、表寒虚症、表实症、表热虚症、里寒实症,里寒虚症,里热实症,里热虚症。在这基础上还能化出八个错杂的类型:即表寒里热症、表热里寒症、表虚里实症、表实里虚症、表里俱寒症、表里俱热症、表里俱虚症、表里俱实症。
五、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在治疗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能现热象,重热能现寒象。
2.确定病症后,紧接着的便是选择治疗方法。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症上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3.主要方法:表证用汗法,里证用下法,寒证用温法,热证用凉法。
六、用药
在用药方面:中药的药性主要是分别气味。一般以气为阳,味为阴。气又分四种,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味分五种,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故附子、肉桂、干姜等具有辛热性味的称做阳药,能升能散;黄连、银花、龙胆草等具有苦寒性味的称做阴约能降能泻。此外,有芳香健胃作用的如砂仁、豆蔻等,也叫做阳药,有滋养肝肾作用的如首乌、地黄等,也叫做阴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