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的论断,我已前前后后接触了许多,几乎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吸收他人对人生的思考。终于有一天,我有自己的感悟了,那是在一辆人满为患的公交车上,我看到所有人都努力地往车上挤,车厢里密密麻麻都是人,大部分人都呈现出疲惫的神态来。有一个人扛着重重的一箱子东西,站在后车门边上。
我突然就想起一个成语:举重若轻,然后有了一段福至心灵的话。我想所谓的举重若轻,一定是在你看不见的另一面举着更重的责任。生活就是负重修行,自己强大了,原有的担子自然就轻了。
然后我的思绪像冬日里暖阳下的浮沉受到惊扰般四下飘荡开去,有了一些更深的感触,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人发展的极限就在他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上,他对自己的定位和限制上,每个人都具备无限发展的可能,但是这一定是由他自己本人驱动的,必须是内生的。成长路上经历无数艰难困苦,一批人放弃了,一批人失败了,一批人死亡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始终坚持前行的人,必然是有成就的,只在于成就的高低而已,但这个人生过程对于他本身就已经足够了。做企业只是一种活法,庸庸碌碌也是一种活法,有些人是心明如镜主动选择,有些人则一生都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精神没有觉醒,便不具备长久成功的可能,即便侥幸成功了几次,最后还是要失败的。人生是一场逆流而上的自我挑战,突破与否,存乎一心。从来不存在没有任何压力,逍遥无比的人,看起来达到这种程度的人不是因为困难和压力消失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坚持已经便地足够强大,对常人来说不可承受的重任,对他们来说已经可以举重若轻。
后来,我把这段感触统一起来,叫做“人生是一场逆流而上的自我挑战”。
我们见识过太多劝人上进,劝人勤奋的文章了,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逆流而上的能有几人?大部分都是庸庸碌碌蹉跎一生,曾经有人反驳我,说这样未必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我所摒弃的未必就是坏的。我之前是无力辩驳的,似乎这样的话也很有道理,我们是无权干涉他人生活的,这是对的。但这不应当作为一种借口,来纵容自己也慢慢走向平庸。
我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是十分不同的,千人千面,千人千个灵魂,造成这样的差异原因方方面面,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期待自己获得更好的生活。所有人一开始都是希望自己可以往上走的,可以取到一些成绩获得他人认可,同时也收获自己价值。但是为什么慢慢人就分化了,差距慢慢加大呢?这中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是否持续付出向上的努力,生活正如一条河流,如果你不努力往前游动,就会被水淹没,会逐渐沉沦,郁郁而终。生活的趋势只有两种,一种向上,一种向下,关键就在于你自己的驱动力是否足够。
生活的重担是一以贯之的,从不会消失无踪,从我们脱离童年走向成熟开始,便已经无法摆脱。我们试想一下,在远古社会,如果儿童成年了,必然是要加入到生产中去的,社会不养闲人,对群体没有贡献,没有价值,下场只有一个。现代社会文明了很多,不再是这样赤裸裸了,失去了劳动能力的人也基于人道主义给他们保证基本生活的照顾。但是内在的规则是一样的,从不曾变过。
我这篇文章,至此,前半部分说的是为什么要逆流而上。接下来我说说为什么是自我挑战。
我是历来极重视自己内在的感受的,这跟我童年留守家乡,父母不和,严重缺乏安全感有关系。但这也给我养成了一个极好的习惯,就是特别重视思考,而且是要透过现象研究本质,每件事都力图找到背后的规律,以此来指引自己脱离痛苦,走向希望。
为什么我说自我挑战,是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而发,所有事情的起点都在自己起心动念上。我不太强调外界的竞争,虽然中国以前,当下甚至未来一直都把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放在重要地位。我觉得一个强者,一定是依循内心的价值观和原则多于依靠外界,如果硬要用比例来表示,那么自己做主,自我意识,依靠内心一定是占51%以上的绝对控股地位,外界的信息和评价只是一种参照物,用来吸收和补充自己。否则,一个人呈现出来的状态一定是没有主见的,摇摆不定的,没有原则的,甚至是不能指望的。我们太多人把本该自己努力的责任,抛弃到外界,把本该自己做出的抉择,愚蠢地拱手交给别人,却还毫不自知做着好吃懒做的梦!当然最终的失败和错误不会有任何人去替他们承担,一切有因有果,皆由自取。
人生是一场自我挑战,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要想多一份沉稳,多一份洒脱,一定是把自己放在首位,用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做出选择,付出信任,付诸实践,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