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哲生被张大春评价是“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我是从《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中看到有关袁哲生的部分介绍,于是从《寂寞的游戏》看到《送行》,这位素有“冷面笑匠”之称的作家,作品中多采用孩童的视角审视着这个现实世界,看遍这个人世的无常、虚假与人际关系的疏离。
《送行》作为袁哲生最后的一部作品,全书分为四辑,分别是:辑一开始——转动的景物、辑二途中——联结的经典、辑三结束——静止的时间、辑四之后——告别的叹息。
辑一中除了在《寂寞的游戏》中已有收录的《送行》,还收录了包括袁哲生首部小说集《静止在树上的羊》在内的一系列短篇小说。辑二是作者对一些文学经典作品的点评;辑三静止的时间里算是比较轻松的一个章节,作品里有袁哲生式的幽默感,还有尚未发表过的小说遗稿及作者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回忆与记录,虽然并非是连贯的叙事小说,但也可以将之理解成作者的生平自传;辑四是作者的创作手札,记录了一些随想和写作相关的想法。
在这整本都很“平淡”的书里,几乎每一篇都以一种不咸不淡的平常语气叙述,主角甚至大多数都是孩子,你可能很难体会到情绪的高低起伏,没有荡气回肠的挽歌,也没有壮怀激烈的曲折,而是用很淡淡的文字去描述。虽然其中有些短篇不乏幽默,如《分我一口吃》里写道在大树下乘凉的人渐渐散去,于是每人平均分到的蚊子就渐渐多了;在《我的维他命时光》中,在十八岁那年好人邻居抱着刚满一岁的儿子走到跟前,“叫阿伯”,从此我与好人邻居不知不觉保持距离,渐行渐远。看这部分的时候,仿佛有些王小波的感觉,用喜剧来对抗冰冷的现实。
只是喜剧的内核往往是悲剧,幽默掩盖之下的无力之感,作者始终站在全知的视角上,不远不近地观察、冷静而不动声色写尽人生的寂寞,令人看完心有戚戚。
这种无力感不同于太宰治的《人间失格》那般一翻开书便铺天盖地迎面而来,而是采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的手法,让你不知不觉沉浸其中。看似随意其实却暗藏着作者对于人生许多问题的思考以及通透的见解。
他形容庸常的人生是“一个人庸庸碌碌地在工作与生活琐碎中消耗着,一生中没有半次灵光乍现的圣宠时刻。”
小时候得到一笔零花钱,但数目却差一点只能订一个礼拜的鲜奶,当看见别的同学一口喝光粉黄色的牛奶果汁时,感觉自己心中的一个角落都被他们吞进肚子里去了,他跑去荡秋千,会产生这样奇怪的想法“我想让老天看清楚我这可怜兮兮的样子。”
迷上滑滑梯的时候,他认为“我觉得我很富有,老天把我造得这么穷是因为我需要得很少的缘故当一个人站在高处的时候,他的责任只是轻轻往下一滑而已。”
他说长大后的我们为什么不快乐?是因为“大人和小孩都要游戏和觅食,不同的是,小朋友会把两项工作结合在一起。”
《偏远的哭声》中袁哲生为悼念在32岁就自杀去世的黄国峻里面发出“我该如何同时记起你认真生活的勇气,又忘掉你匆匆结束生命的决定?”的诘问,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对友人自杀如此诧异的袁哲生却也在第二年以自缢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他在写作手札中说:“小说就是告别人世前,一声如释重负的叹息。写作就是用一种深情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再见。”
因此,《送行》便成了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深情。只是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得知,对世事看得如此通透的人,为什么也作出了这般决定。
也许,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