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韩非子》,有感于《说林上》的一则故事——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
有个卫国人在他女儿出嫁的时候郑重地教导说:“你嫁过去之后,一定要偷偷地聚集财物,藏些私房钱。为什么呢?因为嫁给人家做老婆,被休掉是很常见的事情。反过来说,能够白头到老,倒真是幸运难得的了。”他女儿听进了这些话,平时就特别注意悄悄地藏私房钱了。但是,婆婆看得多了,终于忍不住就把这儿媳妇“遣返”回娘家了。这位女儿被休回娘家的时候,带回来大量的财物,超过了当时陪嫁财物的好几倍。他父亲可高兴了,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当时错误地教导了女儿,反而是认为自己很聪明,得意于带回来的更多的财物。现今看来,很多当官的,大概也就是这种情况吧。
我为什么看重这则故事,原因有三。其一,这则故事很好地印证了心理学上所讲的态度系统。其二,今日看来,此类现象仍然是大量存在的。其三,或许也应该换换角度看看大环境的因素。
首先,我们用态度系统来稍加分析。信念,意即相信什么。卫国的这个人相信什么?“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这是他内心的根本信念。从信念出发,有很多的行为可能性,关键看价值观。如果说,信念已定,也就是“被休弃,大多数;白头终,太难得”。那么,最起码有两种行为可能性,一是干脆就不嫁了,选择单身终老。而卫国人选择了另一种行为,“私积聚”。为什么?原因在于价值观。
价值观,意即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位卫国人的价值观很清楚,“益富”。他认为财物的占有是值得的。所以,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他的态度就很富有逻辑性了,“必私积聚”,你一定要多多聚敛财物,因为这才是最终的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态度或是行为意向直接导致了其后的“积聚”行为。
为什么要这么来分析?其实,我们平时只能看到行为,虽说有很多人讨论行为的理性与感性或是清晰与盲目,但很少有人能够从态度系统来仔细揣摩。可以这么说,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无论特意还是漫不经心,我们的行为背后一定有潜在的态度系统在发挥作用,这需要我们从事管理工作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能够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这种现象多吗,今天?可能每个人碰到的环境不一样,但我确实是碰到过不少。有些人很是沾沾自喜,因为自己的“先见之明”,似乎是早就料到企业会倒闭,所以他提前占了一些财物。也有一些人根本就不考虑着工作怎样往前去做,而是步步为营,每时每刻都在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更有甚者,踏进公司的门槛就开始考虑怎样为自己谋取不法的私利。这些人就是故事中的“不自罪”的卫人。
如果从逻辑上继续往下梳理,我们会从“其子”私积聚的行为因推论出“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的行为果来。你相信了嫁人不长久,你认为财物才是有价值的,所以你就私下敛财,也所以你就被休弃了。如果我们不走这条逻辑路线,我们相信美好的婚姻关系,我们相信和睦的家庭才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就夫唱妇随,所以我们也就得到了美好的婚姻正果。或许,这才是最为合理的逻辑环路。
现今看来,很多先见之明者、明哲保身者、自私自利者,最终都是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害了自己。你相信这个世界是残忍的,这个世界就一定会残忍地对待你。我从来就瞧不起这些自以为聪明的得益者。
但是,面对现实,我同时不得不承认这些聪明人确实活得很滋润。有一位点头之交的熟人,年纪轻轻,得了一个掌管一方销售的机会,借机敛财,聚了不少财富,终于是轻松自如地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而我们这些人呢?想干出点事情来,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头紧巴巴,玩不转了。
所以,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考虑当今的大环境了。或许,换个角度,为什么这位卫国人会有这样强烈的信念呢?是不是当时的社会确实有很多妇女被休弃了呢?我想,这种可能性真的是有的。就像现在的社会环境,的确是钻营、谋利就能有机会,而正直、无私往往就是一穷二白。这样的环境,怎么能让我们安心地去做工作呢。
多年以前,我对着同事们说,“我希望不只是好人,而是被认可为能人。”现在看来,能人也不行,最好是聪明人,或者直接就称呼为投机分子。可是,这样的事情,我能干得出来吗?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总要保持一颗正直的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