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歧路”,我一定不会念错,“歧”的读音是“奇”。可就因为在这个字读法上的分歧,差点和人干一架。
我的车最近又开始经常熄火了。前天傍晚我忍无可忍,再次把它开进小区边的修车店。员工都下班了,只有老板在。他不会修车,但很热情地了解我的问题,然后找出测试故障的电脑检测。之所以说是“再次”,是因为两个月前就来他家修过车。那次是半夜出车,走三百米熄了四次火,顺势停在这家店门口。第二天师傅一查,是节气门脏堵,拆下来彻底清洗完就好了。这次症状相同,应该不会还是气路的问题吧?
检测结果出来了,电脑屏上显示这几个字“进气歧管道路传感器电压过低”。老板笑眯眯地安慰我,没啥大问题,明天再来找师傅清洗一下就好。他还把故障灯消掉,告诉我明天只要跟师傅讲“进气歧管要洗了“就行。”歧管“,他的读音就是”奇管”。
第二天到店,接待我的是个新面孔,不是上次为我洗节气门的阳光小伙,是个“年轻的老师傅”,虽然才二十几岁,动作却迟缓得有板有眼,眼神和语气都很冷漠。我按老板说的,告诉他“进气歧管要洗了”,并解释当时电脑显示的是歧管传感器电压低。他好像根本没听见,嘴里咕哝了一声,意思应该是“他懂啥!”然后就拿出电脑开始检测。
看他一遍遍地按提示要求检着,却老显示通讯数据中断,结果老出不来。他也不急,退出来再进去,退出来再进去。我越来越不耐烦,这人昨这样固执,都告诉你啥毛病了,你拆下来洗不就得了,干嘛这样装模作样地查呀查,要是没这电脑你就不修车呀?
老板今天不在,遇上这样个“二货”真够倒霉了。要是上回那个小伙哪会这么死心眼!十几分钟了,我真气起来了,开口道:“师傅,不是说进气歧管嘛,昨天都查过了,你非再查一次?”
这家伙头都没抬,冷冷地答道:“查不出来就拆,拆哪儿?修哪儿?”我那个气呀,“老板不是查过了,电脑都说了是进气歧管!”
“他说了不算,不然你找他修?”他是想噎死我,“我干!”我差点骂出声来,这水火不进的二货!
没脾气,虽然怀疑他是故意想把事情弄大,多找点毛病讹钱,但又委实没有证据。他确实从始至终都在耐心地检测,所秉持的似乎也是专业精神。
很无聊地到外面转了一圈,平复一下怒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这家伙不认那个“岐”字呀?所以我一再强调是进气歧管,他没任何反应。平常要是车主自报毛病,修理工一般都会就势询问,先查再说,还省了动用电脑的麻烦。
于是我用手机上的“语记”APP迅速输入“进气歧管”四个字,凑近“老师傅”跟前,递给他看,一边陪着笑说:“怕忘了,昨天记下来了,就是这毛病。”
嗯,他微有动容,“噢,是进气支管呀!”果然他把“歧管”念成“支管”了。
接下来一切顺利,他非常麻利地拆、洗、装,很快完事。然后叮嘱我,先开开看,要是再不行,那就是传感器要换了。我要付修理费,“老师傅”很豪迈地摆了摆手,“这小事,不用了。”
作文写到这里,结尾一定是“回望在夕阳中他的身影,此刻是那么得高大”。说真的,那一刻真有这种感觉。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第一印象不太好,又有你所欣赏的好榜样作对比,再加上他的做法与个性不合你的口味,你就会将他的“坏”无限放大,还会很自然地把他设想成你自己利益的侵害者。这种对立的心境下,冲突很容易爆发,所幸我还能福至心灵,来了个“反求诸己”,一场无妄之争消弭于无形,可乐、可叹!
细想一想,这个师傅本身没有做错,他从来没听说过“进气歧管”这个部件,当然要重新检测了。不唯上,不听传言,按专业规范来,这不就是近来网上热议的“工匠”精神吗?哪个工匠骨子里没有这个“二”的执拗!
再说了,他费这么大功夫,到了还不收费,该不会是因为耽误我这么长时间而有愧疚吧?要真这样,这师傅还真是个‘’冷面热心人‘’呀。
歧字读音上的错误,造成我与师傅在认知判断上的分歧,在交流沟通上的障碍,甚至形成彼此印象和情感上的壁垒,如果我只是一味生气,不去主动换个思维角度,转个弯沟通,很可能就是不欢而散,伤了和气还没办成事,多不值当。
其实,我与师傅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把车修好,只是因为这个歧字发生了分歧,思想和情绪走进了各自的“歧管”,如能不忘初心,重新找回那个平衡点,自然还会“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再想想,有的家庭为了照顾老人,老大主张送老人院,老二认为老大推卸责任,主张三家轮流伺候,老三则认为那两家条件不行、嫂子们也粗心,只有自己伺候放心。大嫂二嫂则认为老三媳妇想控制遗产,不然不会那么主动包揽。其实一家人心思本来都没那么坏,往往就是因为角度的不同,因为小小分歧引发无尽猜疑,造成无休止的争论和争斗。人这一生,这样的事发生的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