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纪实·流连于文字之间
倥偬之间六十余载,如今我脑子里老有这四个字,光阴虚度。也哭过,笑过,也爱过,恨过,现在看来都是浅草浮云,也想过,说过,也学过,做过,到头来不过是雪泥鸿爪。唯一能自诩示人的是几十年来与书结缘,真做到了手不释卷。虽没什么造就却坦坦荡荡,文字上不肯输人,但这又有什么呢?有用。潜移默化之中眼界胸襟开阔了,是非曲直明白了,不畏浮云遮望眼,人格素质提高了,心灵的守护就是我读书生活的最大收获,这不是虚言不是妄言。
我爱看书的习惯首先是受了家庭的影响。父母把“学而优则仕”、“惟有读书高”的古训,“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教条都刻在儿女们的骨子里,你要不学简直就是不忠不孝了。我的童年生活真的没什么乐趣,所以性格偏于内向,与书结缘也就顺理成章了。那时候家里也有书,但大都是泛黄的线装书,蝇头小楷,像手抄本。(记得有一本名叫“红灯记”的,画像都是古装仕女,跟后来的样板戏一点不搭界。可惜当时我看不懂,也没看。后来我到处打听也没找到,网上更搜索不着,是件憾事。)记得没上学的时候爸爸上班了,妈妈在家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讲故事,西游记、梁山好汉、杨家将,也讲大禹治水嫦娥奔月什么的,现在想来这是我读书启蒙的铺垫。大一点就开始看小人书,多数也是三国、西游、岳飞传、杨家将等连环画,这和妈妈爱听戏爱听评书有关。上学前我已经学了不少汉字,看小人书已经能流畅了。
我从小是个懂规矩听话的孩子,学习特别认真,小学成绩总是班里第一、年级前几,门门功课都不错,字也写得工整,常让老师表扬。我妈说最爱开我的家长会了,老表扬。我尤其对语文有兴趣,爱成语典故,喜欢作文,还经常卖弄。有一次离下课还早,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十几个词,让同学们造句,我举手:老师,您是让我们每个词分别造句呢,还是所有词造一个句子?老师有点赌气:你要是能就造一个句子!几分钟的功夫我还真把十几个词造成了一个句子。小学时组词填空,我曾经把每个生字都写成成语,其中有尤字,我写成以儆效尤,让老师在后面写了几个大大的叹号。
人问,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我说《新华字典》。它是博学、严谨的老师。我身边总有一本新华字典,这可帮了我的大忙,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时就有标准答案,爱看书的人应该充分利用。
我们这代人有个自嘲,正长身体的时候赶上三年饥荒,正当学习的时候赶上了文革。实话说饥荒那几年靠爸妈挣命平安活了下来,文革却真让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家破人亡。那段日子不想回忆,就当苦难真的是一笔财富,没有苦难就没有完美的人生吧。那时候的人基本都疯了,把自己的传统毁了,把一切亲情扔到九霄云外,把自己的文化毁了,把家传的古物砸了,一切美的东西都是臭狗屎,这就是破四旧,这就是反帝反修,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一心要解放全人类。因为我们家被抄了,我们就靠边站了,而我也就能冷眼旁观这场史无前例的闹剧了。
机缘巧合的是六七年二哥当上了造纸厂的打浆工,又赶上当时销毁文化,除了毛著几乎所有书籍都去了造纸厂,就像进了化粪池。二哥就冒着风险往家偷,每天三五本,一个冬天竟然攒了二百多,有的还打着禁书的戳子,这对于我们是多大的财富啊。那年月反正也不上课,批斗老师校长我也不够格,我就干脆蹲家看书吧,实话说这个积累影响了我一辈子。四大名著、莫泊桑、巴尔扎克、肖洛霍夫等等名人名作都是在那个时候接触到的。影响最深的是中华书局编印的活页文选,古文编译的,虽然难读难懂,可一旦看下去竟然爱不释手,我喜欢历史典故,喜欢古人的智慧。仅仅是解开了面纱,我已经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字的深邃魅力。有天一次我偷偷地带到学校,别人在阅读两报一刊的社论,我看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结果让老师给没收了。这些书让我逐步熟悉了繁体字,文言文也基本能读通读懂了。后来到单位上班,这点知识真的派上了用场,那是批林批孔的时候,批儒扬法,我参与了翻译法家著作,荀子的《天论》。
我也沾了爱学习的光,虽然那时候知识越多越反动,但没知识人也活不了,比如大批判就得写发言稿,年终要写总结。那几年我几乎成了单位的专业写手,写批判稿写大字报,也写宣传用的诗歌顺口溜,写相声和快板书。很快我让崇文区文化馆的老师看上了,我忘不了关涛老师和黄炳德老师对我的启迪诱导。我把写的几十首诗歌抄写成集,请他们指导,他们看了我写的东西大加赞赏,并给我很多建议和鼓励。我在文化馆呆了一段时间,写了反映送煤工的相声,歌词,为文艺汇演专门写了快板书《一把电焊枪》,还在当时的《崇文文艺》上发表了,这是我的钢笔字第一次变成铅字。那时候的东西都是胡编,一句真的都没有,丢了也不可惜。可惜的是我呕心沥血写出的诗歌,用了各种辙韵分别写的,大约三四十首,多次修改精结成集,不知什么时候弄丢了,太遗憾了。但有一本原来的草稿留了下来,上面还有黄秉德老师的批语,我就原样不动的保存起来。这些东西现在看当然很稚嫩,但当年的历史背景和当时我不到二十岁的年龄,还真有点英姿勃发的孩子气。
我现在知道了什么是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同时跟我们送煤的伙伴叫张双利,执着的文艺爱好者,当时死活赖在公司办公室,你不答应我调走誓不罢休地死磕。最后调到了北京曲剧团,后来成了较为有名的电影演员,演了很多部影视剧,人称老戏骨,成就了他的梦想。而我天性孱弱,小遇则安,从送煤工到电工再到商场的小头头,也算是一路走高,但终归成不了气候,梦想还是梦想。当初我要是有张双利的精神,或许憧憬的文学梦也会小有成就了。
但读书于我已成为惯性,或可以说是嗜好了,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没书的生活没滋味。我每天晚上都要看会儿书或者写点什么才能睡着觉,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后来出差也带上文学书或杂志,没有就买,别的我特吝啬,唯有买书不吝惜。即便是遛弯我也踅摸周边的牌匾广告和一切有文字的东西,看端庄劲遒的书法,想匾额文字的内涵。文字是我生活的符号,从中得到了乐趣。读好书就像是交了益友,臧克家说的。关键是什么是好书,怎么读,这里我有些体会。
名人名著一定是好书,是经过岁月打磨沙里淘金留下的经典,它之所以成了名人之所以叫做名著,绝非浪得其名。名人名著必然寓意高深,有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读来有种高屋建瓴给人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如我很喜欢《培根随笔》,把哲理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熟视无睹的现象,他一语破的揭示出人生警语,大量的名言警句给你精神上的滋养。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大量的台词富含哲理,你就是当作哲学书也不为过。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官宦之家的日常生活却涵盖了社会包罗万象的人和事。佛道儒、官商学、诗词曲、琴棋书画、茶酒食药以及花草园林等内容,而且刻画深刻人能呼之欲出,入木三分,令人玩味无穷。名人名著的特点就是格调高,不迎合低级趣味,不存在庸俗淫邪,晓之以理导之以正。它的另一特点是立意明确、旗帜鲜明、文风儒雅妇孺皆宜。我认为看那些搞笑古怪、空穴来风的杂书和阅读经典名著相比,简直就是浪费时间虚度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