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琴出生在一个小农村,家里可以说是世世代代是农民,小琴说,中学之前她甚至是没有去过离自家40分钟车程的县城。直到她小学的时候父亲终于在外面拼出了自己的小事业,到小琴初中时,父亲终于有能力在外面买了房子,全家都离开了农村,到了外面城市生活。
可是有一件事,在她的内心里是永远无法释怀和谅解的。小琴说,她是90后,家里的长女,有四个兄弟姐妹,我很惊讶,话说国家计划生育很疯狂的呀,为什么能生这么多孩子?她轻叹了一声,我不知道她的那声轻叹里是不是包含无奈、心酸、悲伤。。。小琴说她的童年是灰色的,留在她童年的印象一大部分是母亲的白眼和一小部分是爷爷直接表达的重男轻女做法。做什么都不合母亲的意,即使她童孩时,是受到村里一致认为是懂事勤快的孩子,成绩也名列前茅。小琴说她能理解,因为当地的客家人都是很重男轻女的,而且特别是她们村。她和妹妹连续的降临都不是儿子,爷爷奶奶自然有些看法,况且叔叔家的堂弟只比妹妹大两个月,爷爷自然是比较喜欢婶婶,母亲自然心烦,不高兴都发在了她的身上。
好不容易两个弟弟也连续降临了,最小的弟弟跟她相差9岁,标准的“00后”帅气的小鲜肉,话说母亲应该是吐气扬眉了,母亲对她的态度也算改变了,可改变的是,被同化了,也一样重男轻女了。从此以后“你是老大你就不懂多做点?”“你就不懂多让着你弟弟?”。。。这些话语一直陪伴小琴,直到弟弟们的身高、体重都超过了小琴,现在弟弟们面前,她倒是显得像妹妹。因为她一米六不到,还长了一张娃娃脸,穿着也很学生,怎么看都不像是大学毕业快三年的人,倒是像个高中生。小琴说,她从小就励志考大学,离家越远越好,这样就不会触景生情,就不会伤悲。她低下头,转了转手中的杯子,继续念道“同是一个妈生的,为什么待遇差那么多?我也不是说讨厌他们生了弟弟们,我也是很喜欢我弟弟妹妹的,一碗水是端不平的我知道,我只希望他们不要表现得那么明显,连外人都看出来了,显得我是个捡来的似的"后面悠悠来就一句"自己亲生的都不爱,谁还会爱你的女儿?我们不过是生儿子的附赠品。。。”看着她面显出刻意掩盖住的伤悲,我体会不到她的伤悲,但是我知道,她应该看透了很多东西。记得在大学时,看见她桌面一张照片,她在里面是最矮个的,她兴奋的说,“看我们家都是倒着来的,越大的长得最矮,越小的长得最高最好看,看这身高就知道我们在我爸妈心目中的位置,呵呵”当时我没有在意,以为是句玩笑话。
小琴说,在中学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开始陆陆续续早恋了,唯有她内心了是抗拒跟男同学接触的,她说,有的时候看到男生心里甚至的恨的,但是她那时没有跟任何一个人说起,她只有努力读书才有可能摆脱这样的家庭环境。我想她小学到中学时代应该是安静、内向的人吧。
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小琴本以为可以到世界各处走走看看了,可是父亲早就安排好了 她的未来,回家进公司帮忙!!小琴内心是抗拒的,可是她天生的善良、心软、懂事让她不得不回去。小琴说她曾一段时间怀疑人生,没有活下去的念想,矛盾终于爆发了,她终于跟一直以来在自己心中庄严地父亲吵架了。她把从小到大的委屈都破口而出,不管记清的记不清的,理得顺的理不顺的 小琴说,当时在车里的后座她看到父亲抹眼泪了,感觉自己很不孝,为什么忍了这么多年,现在还要以这种方式说出口??
小琴以为那一次吵架之后,父母亲的表现会有所改变,可是没有,小琴发着高烧还是得继续上班,本以为自家的公司,自己可以任性,没有,什么外人羡慕的"特殊权利"都没有,父亲叫她自己出去拿药,嘱咐多喝水之后,没有了下文。回想起父亲因为弟弟的一句"肚子不舒服“驱车上百公里直奔弟弟学校带弟弟去医院,然并没有什么毛病的情形,她内心全是泪水。小琴说,这种例子伴着她成长,比比皆是,她早就看惯了,但并不是代表着不介意。。。
我不懂了,我不是清官,我也断不了的家务事,我只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希望重男轻女的思想不要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直到道别,我一直是静静的聆听着,或许她需要一个听众来发泄,而我乐意做那个听众,愿她今后找到她心仪、对她好的男生,并且能给她母爱关怀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