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变革——媒介的无限修正读《软边缘》有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著作者保罗·李文森在前言中提到:软边缘,指的是信息无形无质,难于把握,沉浸在媒介权利之中的人浑然不觉被包围,有如置身悬崖峭壁。

在当今,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媒介的变革加剧,信息以新的方式渗透我们的生活,在不同载体中产生了多样的传播模式和不同的意义。本书的作者客观的描述了媒介变革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并对未来做了展望。

前几章里,作者探讨了发展的普遍规则,从古罗马腓尼基字母发明的开始,人类史上的第一次媒介变革就这样开始了。由繁多的象形文字到组合的字母文字,人类的文明得到简便的方式传播,然后相继探讨了印刷术的出现,摄影图像的出现,电报的产生和电话、电视的发明。这四个媒介带来的感官和认知建构,分别给人在听觉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视觉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四个方面做了延伸。

印刷术的出现给近代社会带来的是政治、科教、民主、资本主义以及宗教的变革,印刷术出现加剧了传播,使得文明可以大量的复制和延展;摄影图像客观的记录着历史变迁中的过程;电报的发明使得传播更加快速,作者还举证了大西洋电报开通时候的景象;电话的出现带来一种点对点的远距离传播——这是一种打破社交壁垒的媒介,人们素未谋面却亲密无间。

第七章中,作者写开始写到电的出现,而后全书都在向电子媒介做延伸。其中作者着重提到了广播这个基于大众传播下的媒介变革,在这一章节里他写道:新技术的发明与流行多是为传播不到位的修正。广播强有力的影响开启了点到面的传播,同时修正了柏拉图所提出的文字的滞后性,于是在被发明没多久之后,就变成了流行的传播媒介,并且强大到被当做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宣传上,上个世纪流行的广播像海浪一样,受众接受信息的条件被简化(只需要一个收音机或者站在广播下),就会被传播者语言影响。

每一次新的媒介出现,势必有反对的声音,像波兹曼在电视出现后对文字印刷消逝的扼腕一样,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一些宗教就强烈做出了最早的反抗。柏拉图直观的口语传播在抗拒文字符号的滞后性和解读性,宗教则拒绝让人以任何描述性文字对上帝和神做出描述,这种抗拒在摄影图像发明时也出现过,人们更愿意把摄影称作日光画,还曾有法国的画家在见过摄影制图之后哀叹:“今日起,绘画死了!”但事实上绘画并没有死,口语传播出现了新的变革,文字印刷也没有消逝,反而电视又被新的媒介取代。

作者在书中提出关键性观点:每一项新媒介的出现,旧媒介必将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去适应人类生态,或是转变用途,或是升华成艺术。

秉持这样的观点,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排斥新技术的变革,但是他也没有明确的支持技术变革,他更多的是列举例子,以经验学派的角度反对了很多批判学家形式上的批判。全书中他引用的最多的就是康德的理论:“我们认知存在局限。”这种局限让麦克卢汉类的批判学家,完全将媒介变革放在对立面上批判。而后互联网赛博空间的出现,文本的开放则论证了批判学派的错误。

软边缘所想表达的,我所读取出的,是每一次新媒介的出现,都是一次传播的修正,修正没有终点,旧媒介也不会逝去,信息变革切换无数载体,每一个媒介都有合理存在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以墙和窗来比喻这种观点:窗是对墙隔阂这项缺点的补救,窗帘又是对窗太过透明的错误修正。媒介也是这样,电报补救了文字的滞后性,摄影补救了绘画的非客观存在,然后传真新闻对电报进行时效性修正,电视开始从音画上展现更多的客观传播内容。最后终于在新世纪,作者写作的2002年的事情,电脑出现了,它集合了音画同步和传输的时效性,又能够将传真电报变成email传输。

电脑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因为文本编码的改变,使得“电脑到来的时代”像罗马的腓尼基字母发明一样具有重大意义。现在我们将这种全面性修正时代叫做数字时代,文字基于新的编码方式呈现出来。数字时代的媒介变革飞速修正了以往传媒的无交互、黑白、二维......等一系列缺点。

作者陈述了数字时代的变革:一是由于信息革命提供了新的中介,生成了新的市场,于是信息把关人逐渐消失了。批评家最大的争论在于互联网文本的开放抹杀了“把关人”的角色,但作者所持观点认为环境可以做到自我检验和取舍,就像生物进化一样,迄今过多的无法及时处理的信息并不是缺点,而是因为选择的技术欠佳。根据作者的观点,在这里应该也将会出现一个补救媒介或者工具,对这一缺点做出修正。第二是超文本的属性使得受者角色转换,由于超文本链接的无序性和自选性,接受信息的人不再是单纯的接受,他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跳读,然后梳理出一个庞大的观点树状图。意思是人们或许可以从更大的全局看问题,了解到信息的全貌,而非接受一个作者传播的一个观点。这个跳读网络是由读者自己建构的,所以某种意义上读者又是自己的作者。

但同时作者指出了数字时代的缺点,即现有媒介还需要修正的部分:

1、网络自由滋生的阴暗和恶意,政府是否能够在法律上进行约束?技术是否可以对这一缺点进行补救?或者仅仅是停留的道德批判的层面?

2、纸张的未来,将是怎样一次媒介补救?传真使纸有了及时性传播的价值,电子邮件又取代了纸张。或者是纸张将和广播一样寻找到适合人类生态存在的意义。在2002年平板和kindle还没发明的时候,作者认为纸张的优势在于长久的保存和有效的证明(证书等),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纸和书的便携性。在十七年后的今天,很遗憾的是,作者所认为电子媒介最大的缺点被修正了,手机和平板提供了便携性。现在留下的就是长久的保存和有效的证明也在慢慢修正,纸媒的位置又被推上了尴尬的境地。

3、知识产权的界限。新的编码系统将出现新的约束,像文字的发明为宗教政治记录下教条一样,数字时代出现了新的世界,这里的商品是信息,它脱离了实际的载体,变成了抽象的资产,新的经济制度改如何在法律层面上对知识产权进行约束?十七年后的今天,保护知产已经变成一种理所应当的制度,而不再是该探讨的问题,新媒介的这一项缺点也被补救了。

4、人工智能与伦理的探讨。数字时代改变了编码方式,还带来了新的变革,人工智能带来的信息变革,是否会影响到我们?是否会取代人类?这一项到现在依旧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软边缘认为,数字时代出现的新媒介,都是对旧媒介的修正,而修正仅仅是传播的外延,并不是颠覆。新媒介修正,旧媒介寻找相适应的生态,新旧媒介永无止境的寻找平衡。

而我认为,认知和感受仍然是主流,教育和学习依旧需要实践性,这是信息变革无法取代的。社会的发展仍然是由物质推动的,信息变革不断地将虚拟和现实统一,但最终还是由物质主导。即使被信息软包围,最后的新的媒介也终将修正这个过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