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离别,这次认真的梳理一次
过去的一周,被伤感的离别情绪包绕
因为一起工作两年的同事要离职,明知道离职是更合理的选择,但是离别带来的伤感总是存在。
离别从婴儿脱离母体那一刻起,就已开始。尽管不需要强说婴儿的哭泣就是因为脱离母体而呼喊,但客观上也的确失去了母体所护佑的安全感。。
孩子进入幼儿园,初始不适应的阶段,经常见到老人和孩子,撕心裂肺的那种哭泣,本身是互相牵扯的依赖感被撕裂的样子
人生中总有几次比较大的离别
青春期成长过来时,初恋有情也无情,被撕裂的那种感觉,会贯穿于人生中。当路过某个场景,还会在心底泛起波澜,也许这扇门永不会打开,但人生的任何时刻都有可能刺你一下,甚至会在梦中萦绕。
那一年的春节,外公因食道癌即将不久离世,当与我们一起全家合影的时候,那一刻,因为自己作为医生可以预见到再也没有下一年的合影,因此潸然泪下。那一时刻的情绪比在2016年的夏天,外公真正离世时要更加的强烈。
如此说来,其实同事离别的这种情绪并不能算强烈,但你能感受到它带来的那种不舍。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离别的情绪?
我们常常会讲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条件下都来觉察自己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爽。离别时的不爽,其实本质上是自己曾经的那种依赖感和舒适区,有对方存在自己在某一方面会获得更好的体验,所以离别的这种情绪,它是一种痛苦,痛苦的根源在于要割舍掉一部分让你快乐的因素。反过来说,如果他或者她始终是让你痛苦的角色,那么就没有必要产生依赖感,或许离别反而是一种释放了。
离别的情绪是否可以控制?
前一段微信圈中的一篇文章刷屏,也就是我们人类的真正的驱动能力在于情绪,你的快乐、痛苦以及恐惧,决定了你做事情的路径和方向,而在其上的各种各样的技能则是这个操作系统上的APP。要想去理解这种情绪,本身就需要觉察,觉察到这种情绪之后,就可以针对性的解决之。
为什么成年人的情绪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
为什么在医院中工作的人,他会对于死亡看得更加通透?
因为见的生离死别太多,即使面临着类似场景,也已经变得麻木,或者叫做经过刻意练习之后的情绪控制。
为什么在工作中,人力资源的角色更加对离别看得淡然,因为人才聚人才散,本质上都是在选择更好的环境和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所谓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让一个社会的资源能够正常的流动起来,人也是如此。
从更哲学的角度来看,其实人的聚散也不过就是事物的最根本,即便是亲如父母,如夫妻也不过是相互扶持人生的一段旅程,,任何的聚散本来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所以当把这一切看穿之后,离别就不是一件大事,你可以更勇敢的去面对离别,也可以更好的在那一段时间里,变得淡定和坦然。
成熟就是一种看穿世界,而可以继续努力的境界。如果对你很重要,离别的时候好好的哭一场,哭一场之后继续前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