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机会坐下来歇口气。
三十多天来,每日都像一只被各种任务抽打得停不下的陀螺,在几乎没有休止的旋转中快要忘记自己是谁,要转到哪儿去。常常想停下来,整理一下思路,编制一个计划,然后更清醒地向前走,但就是没法停下来。
不校正航向的航行是危险的,不看天的行路是痴愚的,停不下来的忙碌是盲目的。
所以这一天,这一刻,是不可以敷衍的。
所以心中感受再芜杂,也得慢慢梳理清楚。
一、从困惑再到困惑
前天先生难得休假,我们在微信圈里搜到南岳后山一座山庄,趁大家都休息,把一大家子人拉到大山深处,享受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心灵放飞。
山中岁月长。当周围的一切,都有着长得不可思议的年岁,人的浮躁就褪去了。青山万古,溪涧长幽,老木参天,千万年前的景象就这么不动声色地铺陈在眼前,想一想山里人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尤其是这一个多月来没日没夜地低头赶路,心里不由得浮起了一句“有意义吗?”
有没有意义?这始终是我人生的大命题。也是我不停地确认,又不停推翻,再又确认的,不断更新或者其实是循环的过程。
也许是软弱的人怀疑多,困惑多,也许是天生不安于现状,我并不能解释自己总是位于追寻之路上的原因,但有时候无法解释的事物却偏偏有着那么强的生命力,我向来只有搁置疑惑,屈从照做的份。也许多问一句意义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跟随天性,跟随内心的召唤才能带来最踏实的感受。
似乎说得偏了。本来是要写复盘,写所得,结果,又写成了所惑。但真的没联系吗?其实又还是有的。
不惑不得,大惑大得。
不知大家是怎样,推动我前行的,往往是困惑。
因为困惑,所以总要通过思想的前行来寻找出路,哪怕走错,但通常都是走着走着就不再困惑了。
所以一直以来,我并不那么害怕困惑,我反而惧怕理所当然,因为困惑通常意味着必须行动起来,或者已经走得一定之远了。而理所当然,则说明自己处在自足之中,拒绝看到更多。
想起参加行动营之前的困惑,到进入精进社时的坚定,再到半程的重新困惑,似乎思维走进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但其实,这是我的一大步。它说明我在挥别旧日静好的路上,已经走到“两不靠”的境地:回头,离原来的笃定已远,前望,离期盼的目标亦远。像一颗要冲破地心引力的卫星,受到旧引力与新动力的拉扯,在未走到运行轨道之前,内部始终是剧烈动荡的。
想想从前我一直把这动荡看作不适,每每焦虑不安,而现在已经懂得它是不可避免也不必调校的过程,甚至能把它当成朋友,认可它的陪伴,唯一的策略是屏蔽干扰,聚焦成长。这也是提升到了笑来式的认知吧。
二、从对抗到和解
昨天把入社以来所有的打卡文统计了一下,一共32000余字,平均一天一千的节奏吧。
日输出1000,看似已经算是突破了自我,但离李笑来的日更3000还远着呢,何况中途还有过断更。人与人的区别在细节处可见,在坚持时可见。
有人说,不用与别人比,与自己比才有意义。可是只和自己比,就失去了在世间的坐标位置,很可能走来走去,只是在原地打转而已。
我其实每次在没有完成打卡的那天,都会想到李笑来所说的“没有做到,只因为不是刚需。”但是我实在不愿意理所当然地,将这作为自我辩护的最佳理由。
说到刚需,不管从客观的自我需求来说,还是从入社之时,甚至于到现在为止的自我要求来说,我其实没有一刻不是将坚持日更视为必要。然而仍然会有缺勤。
怎么看待这个结果?
每次没有完成打卡,总会有一个看似无可驳倒的充分理由,但如果较真地追问下去,你还有时间在睡觉,还有时间在吃饭,怎么会没有时间打卡呢?
所以,原因并不在客观。我必须承认,也只能承认,这是意志向软弱屈服的结果。
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现在,我仍然希望能早日得到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战胜软弱?
30多天里,我学习了25篇李笑来的认知文章,读了8本书,输出了3万字,升级了基础认知,提升了行动力,强化了逻辑思维,改善了时间管理,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收获,但是,我还是没有学会怎样战胜人性中的软弱。
在这些日子里,我的确在变得更加强大,在变得更能自律,在变得更有自信,但是,我却也只能减少屈从于惰性的次数,而并不能将它从我心里赶出去。
李笑来在谈时间的时候,说要把时间当作朋友;余华在谈命运的时候,谈到与命运的友情。我想,人是不是也必须和人性中的软弱做朋友,把对立化作友情,而不妄存征服之念,这才可以得到与它的正能量互动?
今后,我会在方长的来日时时提醒自己:每次它来到身边,记得感激它带来成长的机会,每次把它请走,记得谢谢它的配合。因为唯有这看似刻意而可笑的真诚感谢,才能抵消“征服”中的戾气,才能规避负能量的反扑;也唯有平和,不过度消耗意志的力量,才能得到更长的续航。
人与自己的和解似乎是一个多米诺骨牌的坍倒过程:只要有一块牌倒掉,总会引发连锁反应。
亮亮曾对我说,他能感受到我的改变:我的“自我不接受”慢慢消失了。
这也是我的体会:当我能够与自己的某个缺口握手言和,其实就触发了全方位的拥抱自己的程序。
正如我在每日打里与朋友们分享的那样:当我接纳了第一个原本无自己无关的观念,其它不同的观念也活起来了,我的世界不再非黑即白,而变得更缤纷,更圆融,更多接口。
三、反思和计划
回顾精进社的这前半程,觉得日子过得真慢,慢得像赚了一个月似的。这双倍的时间感我想用三个真来概括。
真紧张。以我担任评文负责人的一周为例:
6点起床,为女儿准备早餐和中餐。
7点用45分钟—1小时编辑“每日聚焦”的看板和“温故知新”的内容。
8—12点上班(有时间就看看打卡材料)
13—15点评文和准备颁奖
16点半左右颁奖
18点接了女儿下班回家做晚饭
19-21点晚饭、陪女儿、处理其他杂务
21-23点看书和打卡
上床时总是12点以后了,一天的日程满满当当,争分夺秒得感觉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真辛苦。说不辛苦是假的。在紧张的节奏之下,是充塞得满满的任务项,有段时间工作也很压头,接连着迎接检查,每天精力交瘁,简直濒临崩溃。
朋友问我,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紧?我其实也回答不上来。只觉得经历了行动营之后,就对逼自己成长这件事上瘾了,迫切需要自我证明和自我成就,不愿意再回到原来井底之蛙式的岁月静好中去。
真充实。每天被任务推动着,既输入又输出,时间全部被占满,连串个门,或在群里话唠两句都是幸福,这种与娱乐绝缘的感觉真是太虐又太爽了。
忙治百病,忙解百忧,何况是为提升自己有目的地忙。单位的事务,没时间去烦恼,家庭中的小摩擦,也没有时间去计较,如果说忙碌带来的充实感具体是什么,可能就是专注的平静吧。
但这忙碌与充实,也并非全是最好的安排。
忙碌有时候会让人盲目。
我最近常常感觉自己完全是被事务在推着走,而不是带着目标在奔跑。而这种向着精神理想狂奔的姿势,却又无法带进生活中来。
面对真实的生活,我仍然在困惑与迷惘中,既缺少清晰的方向,也缺少挣脱的力量。并且这种精神上的远行,使得自己与真实的生活越来越产生隔阂,与周围的人与事,越来越疏离。
所以,我接下来该怎么做?“林中之路”我该选择哪一条前行?我该如何修复与生活的脱节感?我该怎样走到想去的地方?
一年之想,暂不敢想,也想不清楚,就留待日后边走边看。只能先计划下个月的方向。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下一步该深耕一个领域了。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心理学+亲子教育,进行主题阅读,目标十五本书。
未来尚远,我得且行且观,且观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