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算尽太聪明------------唐玄宗武惠妃

题记: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机关算尽太聪明------------唐玄宗武惠妃

一、看不透的命运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神都禁苑里名满天下的洛阳牡丹花期未到,而桃花李花早已绽放得如霞似火了。春日的气息随着繁花不期而至,武则天心中的天平也如春光一般渐渐明朗。终究儿子要比侄子亲,时年七十五岁的武则天开始像普通的老妇人一般思念起了自己儿子并开始为了自己的身后事做起了打算,于是她召回了先前外放房州的庐陵王李显。桃李三月飞满天,在武周时沉寂已久的李氏终于在这一年的三月迎来属于李氏的春天。然而,从开始就透着脂粉香气的大周王朝就像过了花期的花儿,渐渐枯萎败亡。这一年八月十一日,大周的魏宣王武承嗣因为谋求太子之位未得,抑郁地离世了。一个月以后,从房州回来的李显顺利地被册立为了太子。先前的皇嗣李旦虽然没有了皇位继承权,但是他却获得了难得可贵的自由。不仅如此,他的儿子们也获得了再次出阁置府的机会。走出了幽禁已久的深宫,一切似乎都向李家人预示着转机。

第二年又逢李花飘扬的时节,在神都巍峨的明堂中,武则天让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等人立誓和平共处。她希望自己百年之后,武家依旧能如现在一样光鲜,与李氏共治天下。而武则天的希望又何尝不是武氏家族共同的希望呢!希望总是美好的,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不会像希望的那样。在武则天的希望中,李家的人仿佛看见了曾经贞观时李花遍天下的盛景,而是武家人则仿佛看见了并州木材经营商武士彠在奔波中讨生活的幻影。这年对武家人来说不是什么好年景,太子之位没了,明堂之誓对未来有多少用处,大家心知肚明。当初章怀太子李贤给后汉书做注,想以此来提醒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不要走东汉那些临朝称制太后的旧路,而武则天则在这条道上越走越远,她享受权力带给她的快感,同时也为武家埋下悲剧的种子。东汉那些临朝称制,权力凌驾在少帝之上的太后们,当新皇掌权后,她们的家族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一锅端了。武家人的命运会好过他们嘛?

在惶恐和焦虑中,武则天的堂侄子恒安王武攸止的府上新添了一桩喜事。他的王妃杨氏生下一名模样俏丽、雪肤玉肌的小千金,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这位小武姑娘将是武家又一个出众的人物。

年幼的小武姑娘和自己姑祖母武则天一样,最初并不是一个很走运的人,她的父亲武攸止在她出生后,没有多久便亡故了。于是,按例小小年纪的小武姑娘就被带进宫去抚养了。在武周时代的背景下,幼年的小武姑娘在宫中的生活锦衣玉食,也没有什么不顺心的。和其他武家的小孩一样,他们都是皇室宗亲,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尊号。

不过,终究是世易时移,人心向李。神龙元年【705】,以张柬之等人为首,五王政变成功了,李唐王朝复辟了。很快,二度登基的李显便携着妻儿,重返了长安。独独将母亲留在了洛阳。长安再一次地成为李唐王朝皇权的心脏,而曾经武周王朝神都又回到他原来的名字——东都洛阳。

现在的皇室宗族是李氏,武氏不过就是昨日黄花,一支曾经威风八面的外戚罢了。大权旁落、早就步入暮年的武则天再也托不起早已沉疴的病体,同年在洛阳的上阳宫悄然离世。武周,那轮惊艳的夕阳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没入了天际,黄昏已至。接踵而至的李重俊兵变、唐隆政变似乎只为揭示一个李氏必兴,武氏必灭的结果。曾经不惜以肉体拉拢韦后集团,妄图想重振武家的武三思父子,在太子李重俊兵变时被诛杀;唐隆政变后,唐睿宗下命追削武三思父子的爵号及谥号,并将其斩棺暴尸,平其墓。与之有关联的武家其他成员也是该杀的杀,改贬的贬。武家的人结局和后汉书中那些曾经耀武扬威的外戚似乎并没有什么两样。

武氏的故事在武则天葬入乾陵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不可一世的女皇最终还是以唐高宗妻子的身份葬入乾陵。后来的韦后一心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则天的故事,为了权力,她不惜毒杀自己的丈夫,遗憾地是她仅仅是一个痴傻的东施效屏者。再次登上皇后的宝座,不过三年的时间,韦后便迫不及待地给自己加上了“顺天翊圣皇后”的尊号。而后,她又称自己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升起,命画工描摹下来,让文武百官传阅。接着,她陆续地将当年自己婆婆武则天玩过的把戏,原封不动地在李家人面前又秀了一遍。李家人既不痴也不傻,一错又岂能再错?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那一夜的流星散落如雨,李隆基率领着羽林军杀进了玄武门。左、右万骑营的士卒也从不同方向攻进太极宫,会师在凌烟阁前。太极殿上守卫唐中宗李显灵柩的南牙卫兵听到鼓噪声之后,也纷纷举起手中的兵刃,与羽林军、万骑营走到一起。此时此刻,韦后只得好狼狈地逃入飞骑营。一个飞骑士兵砍下了她的首级,她的女皇梦就这样破灭了。

但是女人天下的故事并就此没有结束。还有音容肖似武则天的太平公主在。回望过去的岁月,作为李家的女儿,武家的儿媳,太平公主是难得的聪明人。在一次又一次宫廷政变中她运用自己的谋略都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从景云元年到先天二年的这段时间,太平公主更是运用自己的机敏积累了更多声望、权力及势力。她期望自己的舞台可以跟母亲媲美。

先天元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由于这次禅位是让位不让权的。李隆基虽然做了天子,却是个憋屈天子。太平公主的势力如日中天,朝中的宰相有五位都是她推举的。与之同时,我们故事的主人翁年且十四的小武姑娘在看过这些大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后,她也开始磨拳搽掌,伺机寻找登台的机会。眼下小武姑娘正值妙龄,有着良家子的身份以及如花艳丽的容貌,她的姿容丝毫都不逊色于当初的武媚娘。只是与后宫其他的良家子相比,她武家的出身要让她尴尬许多。现如今的武家不在是武周时人们巴结艳羡的对象,而是为人避讳白眼的对象。正因如此,小武姑娘比后宫其他的良家子更为迫切地希望自己可以出人头地。聪明的人没有机会也会创造机会,而且有了机会,她们绝对不会错过。小武姑娘把握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很快得到了李隆基的垂青。就这样又一个李家男儿成了武氏女子人生的转折点。而这一次的转折依旧需要武家姑娘漫长的等待。因为从先天到开元头三年,在李隆基心中分量最重的是王皇后,因为她不仅是李隆基原配发妻,正重要的是她先前唐隆政变参与者,现如今她的兄长王守一追随在李隆基的左右。他们有着一个更大的计划——除去太平公主,这个计划关系到李唐王朝的未来。所以,时下的王皇后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小武姑娘只是一个新人,这个新人还有其他的对手,例如娼妓出身,但是色艺出众的赵丽妃;雪肤玉容的皇甫德仪;出自名门的柳婕妤等等。总之,皇上的身边不会缺少莺莺燕燕的人物。而那些莺莺燕燕的人物也有着各自的风情。

先天二年七月,早已对太平公主忍无可忍的李隆基再一次发动政变捣灭了太平集团。女人天下的梦彻底碎了,重振贞观之风的梦才刚刚开始。开元二年,李隆基命人去洛阳捣毁了高九十尺,径一丈二尺,花了铜五十万馀斤,铁三百三十馀所铸而成,万象征着武周皇权的大周万国述德天枢。接下来,李隆基将自己祖爷爷李世民定为自己学习进步的榜样,自然贞观之治的一切也成为了大唐帝国运营的基准。武周女人天下的故事,几乎不可避免的成了负面教材。

不知道,等待中的小武姑娘心绪如何?想来同当年感业寺里武则天的心情也差不多。红颜易老,而后宫中的新人总是一波又一波上来。现在的小武姑娘没有什么正式的后妃尊号,出身又为人所忌讳。现在她可以指望的人只有李隆基。而李隆基身边则簇拥着太多的丽人了,似乎并不差一个类似她这般的人物。等待中的小武姑娘无疑是焦虑的。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在同样的焦虑中,武则天用这首《如意娘》挑起了唐高宗李治的情思。小武姑娘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何况豆冠年华的她本身就很惹人垂怜。

随着大唐帝国上下各级人士,以贞观之治为榜样有声有色的进行工作部署日益走上了轨道,李隆基似乎有了更多的私人时间。渐渐地,他对小武姑娘的爱似乎愈加的钟情了起来。小武姑娘也得到了婕妤的名分。很快她便为李隆基生下了夏悼王李一,这孩子天生一副好样貌漂亮极了。可惜出生不久便夭折了。虽然儿子不幸夭折了,但小武姑娘却因为李隆基的同情得到了更多怜爱,从开元五年起小武姑娘聪明地凭借着自己秀美的姿容在李隆基的心里渐渐占据了愈来愈重的位置。相伴则是王皇后的旁落,及赵丽妃等人爱弛。开元八年二月武氏和李隆基生下的第二个儿子,即唐玄宗的第十五子怀哀王李敏。李敏同样天生的一副俊容,与他秀美模样相伴的依旧是早夭命运。此外,小武姑娘还为李隆基生过一个美丽的小公主,同样早岁夭折。

接二连三地丧子的打击对小武姑娘来说自然是不小的。命运于她而言,就像一层迷雾让人难以看透。自古就有母以子贵的说法,儿子是后宫中女人未来倚重的对象,也是希望所在。这几年里小武姑娘在那几个孩子出生时想来也都看见未来的希望,很快她的希望随着孩子一同早夭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小武姑娘虽然姿容依旧,但是做一个生过几个孩子的妇人。她早已不似当年了。她很清楚,如果说十四五岁时,年轻和漂亮是她优势;那么现在她优势就该是成熟和圆润。实际上,后宫里面从来都不差年轻漂亮的女孩,而真正聪明地女人却是少之又少。从十四五岁到现在,小武姑娘最大优势其实是她聪明的脑子。

在经历丧子之痛后,小武姑娘并没一味地消沉。相反,她很快便找到了自己新的定位。在李隆基面前她并没有因此变成一个哀怨的妇人,她用顺婉的姿态得到了李隆基更多的怜爱。

走出阴霾的小武姑娘又怀上了李隆基的孩子,即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这孩子出身后,介于前面例子,小武姑娘再不敢将其养在宫内,将孩子托于李隆基的大哥宁王李成器及宁王妃元氏代为抚育。之后,武氏相继生下了盛王李琦、咸宜公主、太华公主。而寿王李瑁差不多到了成年才回到亲生父母的身边。

二、前世今生的夙怨

在幽幽禁宫的深处,有一处荒废已久别院。废置的别院是一座古怪的建筑,它没有窗户,只有一道很小很狭的门,门上则开一个更小的洞口,通过这个洞口,你能看见的世界比井底还要渺小。殿外除了绿柳,凄凄荒草别无其他。四面的高墙将别院内部的空间框得极小,在这狭小压抑的空间,仅有的几件家具摆件上也布满了蛛网。宫人们经过这座别院都会刻意地绕道而行,她们说这里注满了冤气和怨气。而这里的怨气和冤气来自大明宫曾经的女主人唐高宗的原配发妻王氏。王氏是同安长公主的侄孙女,模样生得伶俐,自幼便深受同安长公主的赏识,经其向唐太宗推荐,正当妙龄的王氏被李治聘为晋王妃。后来李治成了太子,她跟着做了太子妃。李治继位后,她自然成了这座宫殿独一无二的女主人。但是当上了皇后,王氏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随着时间推移,她在李治的跟前已经得不到什么宠爱了。为了和李治后宫中的新宠萧淑妃争宠,她从感业寺里引狼入室般找来武则天。最终武则天取代了她的位置,而这座废弃的别院成了她和萧淑妃共同的归宿。这还不是故事悲剧的结局。一日,李治经过别院,触景生情,忽然同情起了王氏和萧淑妃。在阴暗狭小的环境内,王氏和萧淑妃苦苦哀求道:“陛下啊,陛下。若念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名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幸。”李治伤感之余,满口应道:“朕即有处置!”然而,她们没有等来天子的处置,就已经成了大明宫新的怨魂。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很快便派来了行刑人。先是一百仗,将这两个可怜的女人打得死去活。而后,又让人剁去她们的手和脚,塞进酒瓮中,名为‘骨醉。’临死前,萧淑妃用最后一口气,咒骂道:“愿下一世阿武为老鼠,吾作猫兒,生生扼其喉以报此仇!”从此以后宫中的猫儿成了禁忌。相对萧淑妃,王氏的临终遗言显得认命多了,她仅仅无奈哽咽地说:“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

可是她真的认命了吗?又隔了好几十年,这座废弃的别院被人再一次开启。这次进来不是曾经的女主人,而是一个神情慌张,身份卑微的宫人,她蹑脚走到帷帐的东北角,小心翼翼翻找了起来,深怕自己一个闪失便会触怒这座别院内的怨灵。很快宫人找到了她要找的东西——一串念珠。顿时,宫人的脸色彻底被吓白了。刚才经过别院时,她所侍奉的小公主硬拉着她说:“我的念珠就在殿内宝帐的东北角。你帮我去拿回来吧。”宫人耐不过小公主的意思,只得进去寻找。本想这次定是无功而返的。这荒废的冷宫怎么会公主说的东西呢。然而,她真的找到了。

故事中的小公主就是小武姑娘和李隆基所生的第三个女儿太华公主。而这则故事源自唐人戴孚所著《广异记》。故事中因为前世的种种,太华公主自幼就讨厌生母武惠妃。而现实中,在唐玄宗后宫里日益得宠的小武姑娘,也渐渐得窥视起了王皇后的位置。

同色衰爱弛、膝下无子的王皇后比,小武姑娘很清楚自己优势,得宠又有自己的儿子。而且她比现在的皇后要年轻十多岁。凭什么自己不能位正中宫!现如今太子的母亲赵氏本是潞州伎人,出身低微。在重视门第的唐代,别说娼伎出身了。即使是武则天的出身一样被说成地实寒微,说来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彠当初资助过李渊,也算是李唐王朝开国功臣了。在那样的年代里,只要你的出身不是五姓七望的高门望族,与之相比出身也只能说是门户低了。何况娼伎出身的赵氏,在步入宫闱之前连个良籍都没有。他日即便她得宠又能倚重自己的儿子,最多也就混个妃位。而自己呢,出自武氏。虽然曾经武氏不值几文,但是当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在新修的《姓氏录》里武氏和李氏一样,被订为了天下第一等高门。凭什么自己同样出自高门却要屈居于王皇后之下呢。

说来,还真是不是冤家不聚首,冤家聚首几时休。李隆基的这位王皇后和他爷爷李治的王皇后一样,都是出自太原王氏。不同是,李隆基王皇后的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刺史王神念。世系上和初唐的名臣王珪的是一样。而李治的王皇后则属于另一支太原王氏。

李隆基和他的王皇后算起来真是青梅竹马的娃娃亲。长寿二年,时年九岁的李隆基娶了年纪差不多的小王姑娘为他的郡王妃。在李家最阴霾的日子里,小王不离不弃地陪在了李隆基的身边。帮着李隆基一起谋划了唐隆政变,先天政变时自己的哥哥也参与进来。她陪着李隆基一起走过了半个甲子,可以说她是李隆基不折不扣的糟糠之妻。有人说糟糠之妻不下堂,也有人说富易妻。其实吧,糟糠之妻不下堂和富贵易妻这两句话出自同一个历史故事。在那则故事里说糟糠之妻不下堂是汉光武帝的大臣宋弘,而说富易妻则是汉光武帝本人。早在唐高宗打算易妻的时候,许敬宗就在朝堂说过:“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糟糠之妻好不好当,不好当,田舍翁今年收成好,多收了十斛麦子就想着换一个老婆。何况天子呢?按着许敬宗的话,天子换个妻子理所应当,有什么好争议的。然而,庄稼汉多了十斛麦子,不见得真的能够换掉他的老婆。因为多收的十斛麦子换成钱,未必够筹齐重新娶一个美娇娘所需的彩礼。何况真正的庄稼汉,想要休妻,还真要有确凿的理由。唐代休妻不是想休就能休的。如果妻子没有犯七之出,那是绝对休不掉的。犯了七出,但是若附和三不出的条件。你还是甩不掉她。而天子若是想要换,那真是说换就换的。正所谓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从来被废幽禁在冷宫者,必是宫中第一人的皇后。而废后中往往原配居多。糟糠之妻不容易做啊,皇上的糟糠之妻更不容易做!

面对年轻的劲敌,年近四十的王皇后很清楚自己面临着怎样的局面。每日当她对镜梳妆时,她看见自己日益衰老的容颜。渐渐地莫名的恐惧涌上了心头。而回首过往,夫妻同甘共苦的岁月,她心中必然感慨万千。王皇后将近三十年如日的爱着自己的丈夫,守候着自己的丈夫,而今自己的丈夫如今待自己是一日不如一日。遇上这样的事情,换作是谁,内心恐怕都无法平复,王皇后自然也不例外。渐渐地,王皇后也开始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竟然对李隆基吐露了出不逊之言。这无疑是个错误的行为,这样做非但不能唤起李隆基的念旧之情,相反这让李隆基对皇后越加不满起来。而小武姑娘则更得宠了。一个是年近四十的老徐娘,她跟着你的时候,你只是一个被幽禁在宫中的小郡王,没什么权势,她陪你走过近三十年的日日夜夜,而这些日日夜夜中两次她陪着你堵上自己性命。因此她对你知根知底。你在她的眼里也许不是一个被仰望的英雄,而是举案齐眉的丈夫。而另一个则是从相识的那一刻便开始仰视你,因为她认识你的时候,你已经是富有四海的天子了。你是李隆基会选哪一个呢?

也许你会选择王皇后,可惜这不是李隆基的选择。对李隆基而言,小武姑娘更合乎他的心意。因为小武姑娘更懂得投其所好,也明白如何表现自己婉顺谦虚的姿态。而王皇后呢,在李隆基眼里就像是一个不通情理的妻子。王皇后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时不时地拉住皇上述说旧日渡过的岁月。在那些岁月中李隆基不是一坐拥天下的大唐天子,只是活在惶恐中,朝不保夕的小皇孙。他生活的好不好,能不能活下去,决绝于武则天的意思。那些年月里,王皇后陪他渡过是寄人篱下,提心吊胆共苦的日子。同甘容易,共苦难,但是先共苦的人往往最后过不上后面同甘的日子。对现在光鲜的天子来说,那些曾经共苦的日子实在算不得是光辉的过去啊。所以王皇后越是喜欢重提旧事,李隆基可能会越听越烦。人都是要面子的,天子也不会例外。而小武姑娘她不了解天子的过去,因此当她和李隆基在一起的时候,她只会仰望着天子雅谈风月。而这正是李隆基想要的。就这样王皇后的形象在李隆基的眼里随着时间流逝越加像一个爱唠叨的黄脸婆,善解人意的小武姑娘则成一朵可人的解语花。

开元十年时,李隆基终于动起了废后的想法,后来大臣姜皎不知怎么地大嘴把事捅了出去,李隆基只好暂且作罢了。也许此时李隆基的心中对王皇后还有一丝的恻隐之心吧。从武周到李唐,近三十年的夫妻情分,岂是一下能剪断的。

姜皎之事过后,李隆基在废后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这不由得让有专房之宠的小武姑娘有些急了。不过,急也是没有用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她也发现这个墨守陈规的皇后并没有她想象中那般简单,似乎自己同她比还嫩了些。毕竟不顺心、不好过的日子王皇后过得比小武姑娘多多了。从临淄郡王妃到平王妃、太子妃直至皇后,王氏并不是单凭丈夫的宠爱及自己高门的出身才有的,皇后的桂冠之所以能戴在自己的头上,是因为自己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正因为她陪渡过日子大都是寄人篱下的,所以王皇后明白积累人心的重要性,平日她对下面的人施加了不少的恩惠。整整两年里,皇后的宫中没有一个人借机到李隆基那里去诬陷她。即使后来王皇后被废为庶人,死于别院,依旧有宫人对她思慕不已。说白了,王皇后也非是不会做人的人,之所以在李隆基面前表现得不那么会做人,恰恰是因为她太在意李隆基了。

就这样,一耗耗到了开元十二年,王守一为妹妹求子作法捅出了篓子,王皇后以巫蛊之名被废。而早已厌烦王皇后的李隆基毫不留情面地在废后诏上说:“皇后王氏,天命不祐,华而不实……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啧啧,遇上薄情郎是一件不幸的事,如果薄情郎是陈世美还好说,起码秦香莲还可以告御状。若皇上本人就是一个薄情郎,那真是连哭的地方都找不到。而后宫的另一头,这小武姑娘可高兴坏了。自己还没出招,对手就因为自己犯错被整了下去。这么看自己以退为进的法子,还是正确的。于是,小武姑娘婉顺谦虚姿态示人,对皇后之位假意地表示不曾有窥视之心。多好的小娘子啊,李隆基真是越来越喜欢小武姑娘了。两年后李隆基总算正式提出了立武氏为后。小武姑娘这下眼看就要如愿以偿了,但是这桩事摆在朝堂上,则引起了群臣的反对。大家反对的意思很简单,只有一个,那就是:陛下呀,为国为家,武氏女子都不益被立为皇后。武周例子对于李家来说,实在是太痛心疾首了。李隆基不可能忘却自己母亲是如何亡故的,那可是被您的祖母下令杀了的啊。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连尸首都找不到啊。子不报父母之仇,非子也。您怎么能娶仇人为妻呢?再者,圣人造制,就是要嫡庶分明,不得以妾为妻是规矩啊。陛下做为天下臣民的榜样,妃嫔只是帝王妾,怎么可以被立为皇后呢!

就当时来说,大臣们说得也算在情在理。最重要的是李隆基虽然很宠爱小武姑娘,但是没有上升到要为小武姑娘一人而不顾群臣反对的地步。李隆基最终没有立武氏为皇后,作为弥补特进武氏为惠妃,礼秩比同皇后。小武姑娘也算是熬出头了。她的生母杨氏,被封为郑国夫人。同母弟弟武忠被提升为国子祭酒;武信升做秘书监。

开元中,李隆基以皇后之下设惠妃、丽妃、华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为正一品。后宫自王皇后被废,从未立后。品次第一,礼同皇后的武惠妃自然成为了无冕之后。

三、一切为了后位

女子虽弱,为母则强。对皇后之名,可不望而不可及的武惠妃当然也不列外,随着岁月的迁移,她慢慢地将自己的热诚投注到了孩子的身上。而爱屋及乌的李隆基则将武惠妃所生的每个孩子都视若珍宝。就拿公主封户来说吧,按制一般公主的食封是五百户,出于对武惠妃所生之女的偏爱,李隆基特别将咸宜公主的封户加到了一千户。不久,其他的公主就觉得不公平了。一样都是庶出的女儿,做父亲的怎么可以这样厚此薄彼呀。后来李隆基不得已,只能出于公平考虑,索性将所有女儿的封户加到了一千户。其他的公主也算借光得到了更多的封户。

开元二十三年七月武惠妃的大女儿咸宜公主风光出嫁。所嫁的对象是武则天的母族弘农杨氏的俊小伙儿。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慢慢地在武惠妃的脑海中滋生开了。凭着李隆基格外的宠爱,武惠妃并不满足于当下。自古母以子贵,子又以母贵。在这幽邃的深宫之中,母子关系向来是相依相存的。自己虽然成不了皇后,但这不影响自己的儿子有朝一日可以能成为大唐的太子。为儿子争太子之位,也是在为自己争明天。现任太子李瑛的母亲赵丽妃早在开元十四年就身故了,她在临死前恩宠已衰。而李隆基对自己的恩宠始终如一;自王皇后被废,自己已然是没有皇后之名的中宫之主。更重要的一点是,李隆基一直都很喜爱自己的寿王李瑁。再者,如果儿子李瑁成了新的储君,那么即使现在李隆基迫于前因依旧不给自己正式的皇后之名,可等到李隆基百年之后,谁可以阻止新君尊自己的生母为太后!这也算是曲线达成目的了。一切为了后位。

为自己的儿子谋求太子之位等于是为自己的皇后之名而努力。武惠妃从来都不是死脑筋的人,经过了上一次因为朝廷上没有人替她说话,以至于她与皇后之位失之交臂的教训。武惠妃吸取到教训,她早就认识到了外廷的重要性。而这时,朝堂也一位大臣为了自己的仕途可以更光明些正好想与后宫贵人多些交际。这位大臣不是别人,就是大唐著名的奸相李林甫,很快李林甫找到了门路托宦官给武惠妃带话,表示自己愿意帮助寿王成为新的储君。武惠妃自然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位盟友。而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则是丈母娘武惠妃另一个得力的帮手。这位杨驸马为了迎合丈母娘的心意,基本每天有事没事就盯太子的一举一动,一有风吹草动就第一时间跑到丈母娘跟前汇报。当然,武惠妃本人也没有闲着,每天非常努力地在李隆基的枕头边上梨花带雨地上吹着枕边风。

说起来太子李瑛也是个倒霉的人。随着自己母亲赵丽妃失宠逝世,自己也似乎越来越不受父亲待见。因母妃失宠而叹苦水的人也不止太子一人,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也是这样的情况。因此兄弟三人常聚在一起叹叹苦水、发发小牢骚。丈夫或许会不心疼不在意自己的妻子,可世上哪有儿子不在意不心疼自己的亲妈呢。这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他们所叹的苦水,无外乎就是自己母亲跟武惠妃比境遇是多么不如意、多么不幸。这苦水的矛头,作为儿子是断然不敢指向自己九五至尊的父亲。即使在平常些的富贵人家中有类似的事儿,做儿子的也不能把苦水的矛头指向父亲,矛头至多指向对父亲的新宠。终究父亲做得事情再不对,也是父亲啊。他对不住妻子,是他的不是,但是儿子若因此对不住父亲那就是不孝。这罪名谁当得起!说到这里,我想起发生一则发生在宋代普通官宦人家的憋屈故事。故事的主角叫吕蒙正,他的母亲刘氏是起居郎吕龟图的正室,吕龟图多内宠和刘氏的关系很不和睦。后来吕龟图干脆把刘氏和他们的儿子吕蒙正一起赶出了吕家。孤儿寡母的日子可想而知,生活窘乏的刘氏发誓不再嫁人,一个人含辛茹苦的把儿子带大了。再后来,吕蒙正状元及第,做了大官,他不仅将母亲迎到府中供养起来,还把他的父亲也迎到了府中同样的供养起来。只是两人同堂分室的供养。吕蒙正的做法,用今人的眼光看会替他母亲感到委屈,但这在当时并不新奇。因为父亲终究是父亲。回到正题,太子李瑛等人心中虽然憋闷,对父亲确有不满之处,但是除了吐吐苦水,抱怨一下父亲的新宠。其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

可怜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这三个人倒霉就倒霉在他们的苦水被武惠妃女婿杨洄给听去了。这事传到了武惠妃耳朵里面那就不是简单的埋怨和苦水。大家都知道罗织是门学问,其中对材料的取舍和再加工是很讲究的。太子和两个亲王私下聚在一起,这是个不错的素材,武惠妃要运用好这个素材当然不可以只是在李隆基面前哭诉三人的苦水。所以武惠妃在李隆基跟前梨花带雨哭诉的是:“太子他们是在结党营私,成天聚在非议陛下您的不是,还预谋要害我母子。”不得不说,越来越成熟的武惠妃对罗织学研究得不错。儿子对父亲不满,还结党营私,这还了得?有没有伦常,有没有王法了呀!李隆基一听立马就火了。太子乃是储君,是自己将来的接班人,是大唐帝国的未来啊。现在自己的接班人不满现状,他勾结朋党。那么他下一步打算做什么?!换句话说等到他羽翼齐满的时候,他是否会想要取而代之?

李隆基自己是过来人,知道太子结党意味着什么。现在他的脑海里没有父子之情,只剩权力争斗了。武惠妃的话正中李隆基的下怀。也许有人会说李隆基怎么这么经不起耳旁风啊。武惠妃是谁,怎么一说李隆基就信。其实李隆基不傻,武惠妃更不傻。跟李隆基这么多年了,武惠妃也大体摸清楚了李隆基的脾气。说别人结党,李隆基确实未必会信也未必会立马光火,但是太子结党不管信不信,李隆基一准会光火。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李瑛在太子位置上做了太久了。光火之后,李隆基会做什么呢?自然废立太子。这不就是武惠妃想要的嘛。

一时火烧心的李隆基召来宰相商议废立之事。接着,名重一时的贤相张九龄华丽丽地登场了,上来就义正严词道:“太子、诸王日受圣训,天下共庆。陛下享国久,子孙蕃衍,奈何一日弃三子。昔晋献公惑嬖姬之谗,申生忧死,国乃大乱;汉武帝信江充巫蛊,祸及太子,京师蹀血;晋惠帝有贤子,贾后谮之,乃至丧亡;隋文帝听后言,废太子勇,遂失天下。今太子无过,二王贤。父子之道,天性也,虽有失,尚当掩之。惟陛下裁赦。”张九龄的态度很明确也很硬朗,他认为太子无过不当废,而且他在自己话中例举一票误听妇人言的例子,这等于是在李隆基的心头火上浇盆凉水。

想想也是啊,自己的儿子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光听一人之言就废了太子,这事实在说不过去。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虽然现在的李隆基已经没有上演贞观之治模仿秀的劲头了,但是贞观效益还是在的。一时李隆基被张九龄说得无言以对。只能暂且放下了废太子的打算,但是这并不代表李隆基完全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李瑛从开元三年为立为太子到如今已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从声望说形成势力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张九龄的劝谏实际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他说动了李隆基,确实太子没有明显的大错也没理由废;另一方面他极力保太子的言论也让李隆基感觉到了不安。岁月不饶人啊,不仅仅是后宫美人怕老,其实天子更怕老。李隆基的春秋是不可避免的日益渐高,太子是朝阳产业。宰相和太子走得太近,这是李隆基不想也不乐意看见的。由始至终李隆基不乐意自己的儿子过多涉及政事。从京兆建的十王宅扩被建到十四王再到为孙辈们建的百孙院,李隆基没让一个儿子离开自己的眼皮底下。这是因为李隆基太喜欢他的儿子了嘛?显然不是这样的,经历了多次宫廷政变的李隆基对于政变这个词,可说是刻骨铭心。二十多年前,自己去潞州时是孜然一人而回来时则带回了一个政变的班底。唐隆政变后,自己因功被立为太子,得以和太平公主斗法,凭得是什么?当然是自己日益壮大的班底。先天二年的七月,是什么让自己成为了承天门前的胜利者,又是什么让自己的父亲李旦无可奈何地成了名副其实无权的太上皇!说到底还是自己壮实的班底人马。然而,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班底是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呢?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但对李隆基来说二十多年前,自己仅是郡王就尚且如此。现如今儿子们可都是亲王,所以把儿子们放到封地去,李隆基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放心的。对太子的问题,李隆基更是慎之又慎。太子的身份是仅次于天子,是极有号召力的。从神龙元年到先天二年的皇权争斗中,我们都不难看见太子的身影。太子是权力的另一个标竿。

正当李隆基陷入犹豫的时候,武惠妃又开始耐不住性子了。她干了一件不亚于当年王守一为妹妹求子托僧人做法的傻事。她让身边的一名叫牛贵儿的奴婢给张九龄带话,说:“有废必有立,如果张相公能在立嗣这件事上帮我们家寿王一把,他日我担保张相公可以在宰相位置长久的做下去。”一身正气张九龄又不是李林甫,当然不会吃这一套。当场就把牛贵儿给叱退了。武惠妃她太小看张九龄的道德节操了。张九龄从来都是一个极有原则的人。怎么可能跟李林甫做一丘之貉呢。叱走了牛贵儿,张九龄的怒气依旧未消。第二天上朝他就把武惠妃托人带来的话原原本本的讲给了李隆基听。这下子好了,李隆基的心真是哇凉哇凉的呀,顿时曾经那个温婉谦让的小武姑娘形象也破灭了不少。原来还以为只是儿子的问题,现在又扯到老婆了。太子结党是李隆基忌讳的,后宫与外廷勾结是李隆基更为忌讳的。郁闷之余,李隆基似乎有些真想放下了废太子的事了。虽然这件事后李隆基对武惠妃恩宠似乎没有什么大改变,但相信在李隆基心里早就给武惠妃记上这一笔小黑帐。

开元二十四年,屡屡逆鳞直谏的张九龄被李隆基罢相了。太子的保护伞没有了,朝堂渐渐成了李林甫唱独角戏的地方。

接下来的事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有两个版本。先说比较有戏剧性的《新唐书》版本:话说开元二十五年,我们的包打听驸马杨洄再一次向武惠妃禀告说太子、鄂王、光王图谋不轨,这次还拉上另一个驸马薛锈。武惠妃得到这么好的素材。某日,她突然心生一巧计,派人跟太子、鄂王、光王说:“宫中有贼人要加害陛下。你们都是皇子应该赶紧地过来保护你们的父亲。”太子、鄂王等人心系父亲,不由分说地就信了,然后穿着铠甲带着剑就去了。接着,武惠妃就跑到李隆基跟前哭诉:“太子、鄂王、光王谋反,披甲而来。陛下,您危险呐。让臣妾来保护您吧。”李隆基愣了一下,随后立刻派内侍去查看,一看果然太子、鄂王等人是披甲而来的。看来他们真是打算谋反了。于是,李隆基赶忙让禁卫军把儿子扣押了,又召来了宰相李林甫商议废立之事。可怜如大耳朵羊一般的太子就这样中了后妈的奸计。下面宰相李林甫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他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必问臣等。”这话很耳熟啊,昔日唐高宗打算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询问李世绩意见史,他回应的正是这句帝王家事不必问臣等。由此,李治按着心意立了武则天为皇后。现在轮到李隆基自然也是毫不犹豫地要废太子啦!到此,这个故事很有戏剧性,但它可信性则不高。细细想来就知道,这不太可能是真的。武惠妃和太子、鄂王、光王本来关系就不好,武惠妃说得话,这三人能信嘛?即便宫中真有反贼,难得宫中的禁卫军都被做掉了?还是被歼灭的差不多了?如果真是这样情况确实很危机啊,但派人传信这事情还是轮不到武惠妃派人。除非李隆基死了,宫中除了武惠妃这个有实无名的伪皇后,确实也没有人比她权职更大。可真是这样,武惠妃派人送信,太子、鄂王、光王这三人会去救讨厌的后妈嘛!另外,如果太子、鄂王、光王三个倒霉孩子要真是披甲持剑上殿,被李隆基逮个正着,李隆基还需要去问李林甫废太子的问题嘛!这铁定是要废了。上次枕边风说太子结党,李隆基都光火地找来宰相商量废立之事。这回都被李隆基抓到现行。他还迟疑什么!《新唐书》的版本显然低估太子和武惠妃的情商,外加李隆基的脾气。

相比之下《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版本倒是挺靠谱的。故事同样发生在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和杨洄再一次诬陷太子、鄂王、光王等勾结朋党、有不轨之心。耳朵都快听出老茧来的李隆基确实也烦了,对于太子的问题想来一个干脆些的处理。于是,他召来宰相商议。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不用问臣。”其实吧,李林甫这话就是不想担责任,同时暗地里帮武惠妃一把。完着,李隆基想了想既然是我的家事,那就废太子、二王为庶人吧。不然,李隆基确实睡不踏实。不但因为武惠妃在他的枕头边上常唠叨,关键还是李隆基实在忌讳他的儿子们。一直以来他防儿子就更放贼似的。这三个倒霉孩子后面又在发配的途中被赐死。和当初王皇后废一样,很多人都为之鸣不平。这三个人真没有做错什么事,最错可能就是他们的苦水被武惠妃拿去做话柄。更或许他们连苦水都不该叹。

四、人算不如天算

上一次王皇后被废,两年以后武惠妃当上了无冕之后,这次太子绊倒了。武惠妃自然很高兴,她仿佛看见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儿子李瑁就会被加冕成太子。再过若干年,她梦寐以求的后冠就会戴到她的头上。自己比皇上小了整整十四岁,耗得起岁月。做不了皇后,也当上太后不是嘛。在武惠妃最得意的时候,她忘了一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武则天那样我命由我不由天的。

不久后,当夜幕降临,幽幽深宫的回廊里,就会传出了冤魂的呼喊声。这次的冤魂发出的声音不是纤柔妇人的哀怨声,而是男儿血气地鸣冤声。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化成冤厉又来回来了,他们的鬼魂穿梭在大明宫错落的殿阁别院间,低声述说着自己的冤屈。他们多么希望自己父亲可以看见他们,可以还他们一个公道。然而,九五至尊的天子被紫光环绕,他们根本靠近不了他们父亲的身。既然天子不能还给他们公道,那么他们只好自己去讨要了。

从此,武惠妃几乎每晚都可以看见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围绕在她身边,诅咒着她或是变成各种可怕的样子来吓唬她。如果说过去的武惠妃在李隆基的耳边常常述说的是太子、鄂王、光王三人结党营私的事情,那么现在她不断反复地在李隆基的耳边述说的是,她看见太子、鄂王、光王三人冤鬼,这三人做了鬼还要谋害她和她的孩子……。。

一次又一次地惊吓后,武惠妃无奈何地躲到了李隆基的怀里。再一次梨花带雨地哀求道:“陛下,陛下,您就救救妾身吧。请个法师来治一下这宫里的鬼怪……”。

看着怀中的美人惊怕的样子,李隆基又心软了,他请来法师做法。很快法师便替武惠妃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将太子、鄂王、光王的遗体和被处决的死刑犯埋在一起。因为传说在刑场被处决的囚犯死后会化为厉鬼,这样就能牵制那三个冤魂。

向来偏心的李隆基又一次为了武惠妃委屈了三个倒霉的儿子。想来此时深受鬼怪折磨的武惠妃也会因为李隆基的行为而给倍感欣慰吧。起码到了阎罗殿上她可以自豪地说这辈子我没有能在活的时候当上皇后,但是我得到了皇上的心。看吧,皇上为了我,可以这样薄待自己的亲生儿子。我才是陛下唯一的挚爱。

虽然这很可能只是武惠妃一厢情愿地自我安慰。从李隆基的种种表现来看,不可否认他是爱武惠妃的。但是他的内心更爱的是他自己。一定程度上李隆基之所以会为武惠妃做这些,是因为他的感情生活需要武惠妃这样的一朵会表现顺服的解语花,没了她,自己的生活会变得寂寞、变得索然无味。李隆基所做的事情,很多时候他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他自己。例如废皇后,归根结底是因为皇后总是翻旧帐,让他觉得面子失了光彩。而武惠妃总是善解人意顺着他、仰望着他,这让他的感觉很满足。所以他舍王而立武,但是当众人反对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好名声,他不会为了武惠妃而一意孤行。其实太子的事情也是一样的,武惠妃仅是一把杀人的刀,而真正想杀人并手持刀刃的人是李隆基。武惠妃对于李隆基来说是身边不可缺少的解语花,在他烦闷的时候,这朵解语花会说些他喜欢听的话,哄他开心;在他略有失意的时候,这朵解语花又会说一些激励人心的话……

为此,李隆基的三个倒霉儿子不得不得不将就地和死刑犯葬了一起。而宫中冤魂并没有像法师说得那样变得太平了,相反闹得更凶了。渐渐地武惠妃的神志越来越不清楚,总是反复地和李隆基说着那些鬼怪的事情。听着听着李隆基也开始觉得些烦了,宫人们都在私底下小声议论着:真的有鬼吗?会不会是武惠妃得了失心症啊?或者是中了什么邪气……。

至始至终能看见太子、鄂王、光王冤魂的人,就只有武惠妃一个。终于这年的年底,武惠妃再也经不住冤魂的折磨,撒手离世了。从此,宫中再没有关于冤鬼的传说了。也许先前的那些冤鬼本身就只是武惠妃心中的暗鬼吧

解语花没了,李隆基的心情陷入了低谷。宋人杨万里的诗歌《读武惠妃传》写道:“桂折秋风露折兰,千花无朵可天颜。”佳人已逝,李隆基出于惋惜追赠武惠妃为贞顺皇后,葬于敬陵。当有人提出是否要众人为贞顺皇后披麻戴孝时,李隆基拒绝了。毕竟人已逝去,又何必劳烦众人为披孝而废务呢。

开元二十六年,武惠妃生前处心积虑为儿子谋求的太子金冠戴在了忠王李亨【即杨贵嫔之子,王皇后养子】的头上。皇后虽废,终不立武;太子虽废,亦不立寿王。即使死后获得了追赠的皇后之名,武惠妃真是个赢家嘛?恐怕武惠妃做梦都想不到的是在她死后,她的儿媳会取代她成为李隆基身边新的解语花。而她生前寄于全部希望的儿子寿王李瑁最终不仅什么都得不到,连自己妻子也要被父亲抢走。

唉,这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271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25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252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34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549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98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47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257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3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3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40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28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2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8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45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79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题记: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到底意难平———唐玄宗王皇后 一、娃娃亲 武周,长寿二...
    柳馥阅读 5,615评论 0 5
  • 题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第五章·彩云易散———唐玄宗赵丽妃 自古燕赵多佳人,尤其是赵国在战国之时,善...
    柳馥阅读 2,925评论 0 1
  • 表层习惯:早起 低标准 运动:高标准 阅读 未完成 woop 高标准 分析原因:晚睡导致今天起的不是很早,整天的状...
    再见你好_8260阅读 253评论 0 0
  •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宋代: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
    舞蝶儿阅读 485评论 0 0
  • 『我终于变成了你喜欢的样子』 尝过爱到骨髓却又被迫不得不剥离的滋味 他烟酒脏话样样不差 拳击刀剑棍棒打架狠厉出了名...
    荣辱不惊i阅读 3,593评论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