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巧的小李跟我说:“老师,我实在不知道来上学有什么用,我读不读高中都无所谓,因为我觉得读了高中跟不读高中出来是一样的。”
我说:“你确定一样吗?”
他说:“是的,无非就是找工作的难易,待遇的不同而已,我又不追求这些。”
我说:“你觉得老师跟对面工地上的那些伯伯叔叔一样吗?”
他说:“你们不一样吗?无非就是你在室内他们在室外罢了。”
我说:“那你不来上学,你可以做什么?”
他说:“躺在家里,躺着也可以有很多事儿做。”
他的想法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就是一种躺平主义。其实班级有不少这样的孩子,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考高中或许都不是他们的意愿,只是家长反复在他们耳边说上高中,所以他们条件反射的要参加中考要上高中罢了。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初三了再努力还来得及吗?学生的答法让我意外,四十多个人,只有三个人意识到已经初三要努力了,其他同学仍然懵懵懂懂,没有目标,且不说来不来得及,连要不要努力都不知道。
刘德华说:“努力成了习惯就是自律。”如果从来没有自己想努力过,自律又从何而来?顶多就是一部按部就班的机器罢了。听话的循规蹈矩重复着上学,作业,考试,回家的步骤;不听话的旷课,请假,打架,或者成为一个年轻的哲学家,不断问自己:既然上学与不上学都一样,我为什么还要到学校受约束?
所有如小李般想法的孩子们,老师想跟你说:
第一,生活是自己的,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你才算是真正品尝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你不是对面工地的叔叔伯伯,你不能替他们下结论,他们的艰辛也不是一句无非可以概括的。你不是我,在我眼中,教师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它是我曾经选择并一直热爱的职业,与是否在室内还是在室外无关。
第二,正确的年龄做正确的事。此时正是你学知识的时候,此时不学,难道要等到四五十岁或七老八十才学。在你精力最充沛,人生最无牵挂的时候最应该抓紧时间充实自己,切不可揠苗助长,刚出生就想着走,该学习时却想着养老躺平。
第三,你真的放下手机了吗?躺着能做的很多事都跟手机有关。我承认,读书很辛苦,躺着很舒服。我也承认,耍手机的时间过得好快。只是,人生不止有手机,还有书和远方。到学校读读书,你能收获更多真诚的友情;多出去走走,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亲爱的孩子,你说估计我理解不了你,你是对的;你说你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目标,这是事实,所以,我陪你一起定个目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