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契约精神?西方人认为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在拉丁文中,契约精神的原义是交易,其本质就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
而在中国古代,官有政法、民从私契,上到官方政法,下到民间习俗,都体现着“契约精神”这一内涵理念。 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亦对诚信履约极端重视,在涉及契约的法律裁判中,背信、违契等行为也是历代司法制裁的对象。 早在唐代的律令制度中,就包含有保障契约履行的法律条文。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 “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 三十匹,加二等; 百匹,又加三等。 各令备偿。 ”很显然,对契约的毁弃,在传统司法中已是律令所禁止的“罪”。 而民间日常生活中,契约文书则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 到了秦汉,人们有关交易的契约被记载到竹简上,且数量颇为可观。 魏晋以来,大量的纸质契约文书已经出现,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 我们当然不能说存在契约文书就有“契约精神”,但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
儒家历来倡导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故 “画指为信”“立据为信”。古人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但在当今社会,古人一诺千金的精神却遭到不少人的摒弃。人们认为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的都是好猫。这带来的后果就是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为了结果,哪怕是破坏规则也在所不惜。常常有人因为利益,而放弃契约,自以为小聪明、钻了空子、占了点便宜,但是却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和信誉。比如食品安全问题一直都排在中国民生问题的首位,但是近年来屡见不鲜的不良商家,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而弃消费者安全于不顾。无法守信经营的商家,失掉了他自己的契约精神,又能走的多远呢?把契约精神作为企业文化是好事,与此同时企业更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诚信经营。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更多的我们只是社会中的一个小个体,社会责任似乎与我们很遥远,但是个人的信誉与征信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支付宝中的花呗和日常的信用卡都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但是很多人可能忘了开通这些业务前的承诺告知书,一旦开通了这些信用工具并使用就表明你需要履行按时还款的承诺,否则将会面临失信以及违约的风险。
今年4月份,央行征信中心推出新版征信报告,新版的个人征信报告更加细化了个人信息,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任何地方的失信,都可能会被新版个人征信报告记录在案,而还款记录也延长到了五年。当个人申请贷款时,无论是房贷、车贷还是消费贷款,金融机构大多数都会先去查看个人征信报告。因此,征信报告上一旦留下负面记录,会直接影响信贷获批。
经常使用支付宝的人都会了解“芝麻信用分”这一评分,信用评分的高低直接来源于你日常行为,如生活缴费、还贷、金融理财等等。而信用分的高低也会影响你在支付宝借呗的借贷额度,是否需要押金骑行小黄车,咸鱼卖家的信誉等。在如此看重信用的时代,个人的形象直接与你的信用挂钩,而这些的基础就是“契约”。
所以不难发现,随着社会文明水平越来越高,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社会,契约精神绝不只是一种口号,而是需要社会政府、企业、个人践行的一种规范。所以守信将是本世纪最低的交易成本,契约无关人情,无关利益,请别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契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