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又被当下女性称之为“女神节”。在我国,有这些女性在历史的变迁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小编将心目中的“女神”推荐给大家,一起阅读她们的故事,在阅读中汲取力量,做一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新时代女性。
《婉约词女李清照传》——李清照
易安才调美无伦,百代才人拜后尘。900多年来,多少人在藕花深处追随她“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脚步;多少人感受她“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惜花伤春之惆怅;多少人聆听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低声倾诉……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是对她一生最好的评价。
她一生就像一个传奇。
她的才情,她的美貌,曾经照亮一个时代。
她就是林徽因。
推荐语:林徽因,民国才女,写诗、绘画、研究建筑。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个传奇,她的出生,她的美丽,她的才华,她的经历,无一不令人感叹。对徐志摩而言,他只是遇见了自己逃不过的劫数,原以为林徽因是他的归人,转瞬却成了过客,像做了一场梦;对金岳霖而言,林徽因便是那美人,虽近得可以呼吸相闻,却一生一世隔在云端;对梁思成而言,是“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一个高贵的女神,为他平凡生养,为他红袖添香,与他甘苦相共,数十年风雨,毫无怨尤。三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就像一个美丽而不可触碰的童话,引人们无限的遐想。
《张爱玲传》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爱情不是一种宽容,更不是一种容忍。爱情是绝对的自私、绝对的跋扈、绝对不容一粒沙子的。”
推荐语:张爱玲,记忆里,她似乎永远是着一袭华美的旗袍,微仰着头,眉眼间疏离清冷而高傲的模样。贵族的出身、非凡的才华、怪癖的性情,以及一段很快夭折的恋情,构成了世人心中的张爱玲传奇。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到《琉璃瓦》《倾城之恋》;从《茉莉香片》《十八春》到《金锁记》;从《色戒》《惘然记》到《红楼梦魇》《流言》……
张爱玲的文字永远是那样的,冷静、挑剔,笔调由俏皮而入尖刻,内里是无限的苍凉。
《冰心传》
冰心,原名谢婉莹,人如其名,冰清玉洁,文雅娴静。
在写作上,她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温暖世人;
在翻译上,她的纪伯伦、泰戈尔译作版本流传于世;
在婚姻上,她与吴文藻郎才女貌,白头偕老;
在公益上,她为妇女、儿童事业奉献终生。
冰心,充满澄澈之美的世纪人生,品读她的“爱的哲学”,触摸她充满童真、母爱与自然美的心灵,从中汲取让自己温婉成长的养分,做一名爱的守望者。
《杨绛传》
她的才情卓然于世,
她的爱情珠联璧合,
她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
她的家庭幸福完满。
推荐语:她是民国的最后一个传奇女子,也是最后一位女先生。杨绛的一生,跌宕起伏,悲欢苦痛交织。早年虽颠沛流离,晚年饱尝生离死别。但无论低谷还是高峰,面对赞美或是诋毁,她始终淡泊从容,活得优雅而通透。“最才的女,最贤的妻”,钱钟书先生这样评价她的妻子。爱杨绛,爱她的那烟火中永葆女神的本色,更欣赏她的处世智慧。
《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叶嘉莹
诗词拯救了她,她复活了诗词
推荐语:她毕生以研究教授古典诗词为业,更是把平生境遇与真挚情感融入一首首诗词记录下来尽管遭遇种种忧患与磨难,却“历尽风霜便未死”,她始终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不断传递给下一代。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中,叶嘉莹先生堪为承先启后贯通中西的摆渡者。《掬水月在手》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以期让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因叶先生的存在而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樊锦诗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保护人。”她是守护735座洞窟57年的“敦煌的女儿”,她有数次机会离开,却在每个关口都选择了坚守一生守一事,心归之处是敦煌看哭无数人。对爱人,“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我们用爱和生命践行了这个神圣的誓言。”对家庭,“我不是好妻子、好母亲”。对敦煌,“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樊锦诗选择了敦煌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
第一次认识三毛,是通过《撒哈拉的故事》.只有切身读过这本书,才能明白三毛为其付出的感情,对撒哈拉沙漠的深情。即使没有勇气去撒哈拉沙漠生活,也要去尽可能多的地方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要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不轻易屈服于困境,这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留给我的深刻体会。一个个小故事,有让人忍俊不禁的,有让人泪盈于睫的,有发人深思的,有触痛人心灵的,都让人过目不忘、久久难以平复自己的心,撒哈拉沙漠,诗意而苍凉,一个让三毛又爱又恨的第二故乡,也可以带给我们欢笑与感伤。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充斥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风情,字里行间反映着沙漠独有的无限风光与风土人情。这片沙漠的风情万种,让她学着去爱每一个人和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