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或本多媒体内容提示开头有这样一句话:特别在审美或美学中,不要见到科学性这个概念就联想到西方性,虽说系统的审美学或美学源于西方。自然性的强调是中国审美学或美学的特征,西方审美学或美学以人为中心的特征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的无根之木的理论的不可持续性显露无疑,这是全球当代美学界基本达成共识的看法。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一段记者的采访内容,新华社记者在2017年7月前后采访了许多知名社会人士,其中就有关于张艺谋对健康中国与中医文化交流的看法,此答记者问和相关视频曾被许多新媒体视频网站转载过,在此不一一说明。张艺谋导演认为中医很环保,因为中草药都是地下长的,是很自然的东西。而西医都是化学提纯出来的,很多化学品大家都不了解。另外,中医的环保理念、自然的理念与我们对于人的身体的自然的循环是很科学的,中药是在蓝天、空气、水、土壤、阳光这种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他说过去他生病是喝中药的,他还说前一阵肩膀像受风了那样很疼,是中医给他扎针进行治疗的。他觉得中医的最高阶段就是心和神的自然状态,如果我们把人体看作大自然,那么现在我们所说的环保与大自然,其实就是过去的天人合一。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到现在都还在争论,殊不知很久之前中国祖先就理清楚了。所以说为什么中医学到现在,全世界的人对它越来越感兴趣,其实是发现中医是根,它是医学的根源,我们对外界的各种认知其实都是有一套系统的。西医引进中国多少年了,我们靠这个看病多少年了,但在这之前的几千年里我们都是靠中医活过来的,而不是西医。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认为:中医的本质就是顺天人合一之自然规律整体把握、自然调理,它是西医的不可或缺的补充,是一朵总结了几千年中国传统经验独放其彩的医学奇葩。
美学界越来越重视自然美的研究了,就像医学界越来越重视中医一样,因为自然美不仅有它自身的审美价值,也是人类身体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源头和根。这是我们美学界应该也要达成共识的。自然美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语言性与自然感性的统一,北京大学美学教授叶郎老师曾这样说,解决了自然美的本质问题也就解决了美的本质问题。科学合理地解释自然美的本质是美学界现存的六大难题之一。如果时空定位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信息中介为美的本质论,那么时空定位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天然倾向的信息中介就是科学性自然美的本质论,这是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的自然美本质观,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来加以分析和讨论。
自然的事物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走兽鱼虫、草林荒野、大海沙漠包括这些景物传授给人们的声音、色彩、温度、味道等等信息,甚至人类本身的相应的身体生理等方面的信息。人们从这些自然景物中既能感觉到美,也能感觉到丑,这就涉及到自然美的本质和判断自然界美的事物的标准问题,自然美的本质的问题是美学上的六大难题之一,要梳理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就要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思维的逻辑起点。下面来看一看一篇论文的摘要:在我国美学研究中,传统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问题,自然美的研究只是作为对这个基本问题解决中的例证存在。当自然美与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解答出现矛盾时,它就会被按美的本质问题所要求的规定剪裁,而无视其与现实是否相符合。因此自然美就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美是可以为人们自然而然地理解的一种现实存在。自然美的现实存在为自然美研究摒弃从观念出发的研究路径,回归自然美的本体研究确定了逻辑起点:从实证的现象出发,从自然美的现实存在开始研究,把研究落实到自然美的本体研究中。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是自然的作品。但自然并非“全美”,自然美是有条件的。以上文字是王晓旭发表在《晋阳学刊》2011年第4期《试论自然美研究的逻辑起点》一文的要点。王晓旭教授的论文绕开了不必要的哲学伦理知性之类的思辨,从直觉出发,把心中的感受抽象给我们读者并提出了真实的对自然美本质把握的看法,这种逻辑起点的观点有其重要价值,值得大家重视和思考。
下面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再具体来谈一谈关于美本质的一系列观点和看法。第一,自然美产生的根源:分两个层次,1)发生于宇宙时空的信息层面,源于生命生态的发展变化; 2)人类包括人类史前对自然的选择实践,对应于人为倾向的自然美。第二,自然美的内容:时空定位参照下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人类优先的良性循环的自然。第三,自然美的对象: 1)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的,包括了人类的身体本身,甚至包括了人类的相应的精神层面本身,这种相应的精神层面以生物电的形式呈现其自然属性; 2)未经直接改造的原始自然。第四,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同艺术美一样是同一层面不同风格的审美范畴和形态,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但不一定高于自然美。自然而然有自然而然的美,秩序精炼有秩序精炼的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下只有在定位、定性、定量三定的前提参照下这样才能具体地来有所判断,有所把握。1)天然特质性; 2)侧重形式性;3)联想象征性;4)移情①互渗②性;5)空间包容性;6)变化动态性;7)主客统一的积淀性。第五,相关自然美本质的分析:
1) 艺术美是否高于自然美:柏拉图和车尔尼都认为文艺低于现实生活和自然,黑格尔和别林斯基与上两位相反。有人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按华远科学性美学本质论观来分析,时空定位是首要第一的必要参照,总体上自然美与艺术美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自然美是天然形成,艺术美却是人为形成,不论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一种良性循环的信息中介,都是良性循环的一种信息的传达,都是美物,各有各的美之所在,只是一个是天然,一个是人为的罢了。艺术美在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比自然美似乎更典型、更集中、更有秩序感,但,问题是不以人为中心的不典型不集中无秩序感的事物就不美吗?有时“无秩序”也是一种美,有时“典型”也是一种丑,美关键在于时空定位前提下的信息中介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在于信息的传达,老庄的自然而然观,就有反对人为的艺术化的意味,现美学界存在一种反强制阐释的美学观,它的意思就有随其自然、自然而然的意思。当然,这里说的自然而然并不是说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个极端走到了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另一个极端,因为艺术美有艺术美的独特的美,自然美有自然美的独特的美。被驯服成绵羊式的老虎一定会比野生凶残的老虎更美吗,你能说油画中的人体美一定会比现实生活中的人体美更美,你能说艺术品位很浓的演员的美一定高于一两岁的儿童的天真自然的美,你能说遍地是建筑艺术的街道美一定会比没经人类改造的湿地和荒山野林的自然美更美?在审美中在时空定位的前提下,理性可以超越感性,反过来感性也可以超越理性,以上四个问题涉及到的理性超越与科学性美本质论中的时空定位必要参照有关,当然这里的审美活动对理性超越的追求是相对感性学而言的,这种理性超越相对可归类于称为感性学的美学范围,这种理性超越的感性实际上也是美学学科的理性,中国老庄的自然而然观也映证了现代后实践美学的审美活动对超越理性追求的倾向的正确性。
有人说自然美与艺术美相比较的话很单调没什么内容,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要说的是自然美得内容是很丰富的,变化是无穷的,当然这个丰富是相对时空定位而言的,比如说,阴雨、晴阳、白日当空、朝霞满天、绿草茵茵、白山黑水、明月繁星、小溪森林、溶洞、石林、江河海洋、小岛涛声、蛙鸣蝉声、风拂阳暖、绿林青峦、鸟闪静岩、黑沉沉的乌云压前、一丝不动的树林等等都可能是良性循环的变化与新颖、动态与感性,它们都是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参照下的信息中介,是有丰富变化、有无穷内容的。给健康的审美者以无限的美感享受。相比而言,自然美它决不逊色于艺术美。自然美同艺术美一样是同一层面不同风格的审美范畴和形态,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但不一定高于自然美。
2)关于天然自然与语言化自然的两个倾向:自然美可总结为“天然自然”即“来于原始自然”和“倾向性的语言化自然”即“社会语言实践自然”这两个层面。天然自然的自由或空间是基本层面,最基本层面是由人类生命共有的生命延伸意志决定的,自然美除最基层因素外,还有倾向性的语言化自然的自由或空间的社会语言修辞层次的一些东西,其中就包含了社会实践语言系统的“集体无意识”⑥积淀甚至积淀到固化了的对应形式或信息中介,比如说就包含了王一川教授所说的语言修辞中的“比喻”、“联想”、“移情”、“幽默”、“象征”等等人类社会才有的语言积淀性的形式或信息中介,这也包含了李泽厚先生的类似于西方美学中的“内在感官”的理性积淀为感性和直觉的观点和意思。
自然美的“形式”是天然倾向的自然形式或中介,如花园的绿色走廊、大海的白蓝相间的波纹等形式;艺术美“形式”是人为倾向的自然形式或中介,如有人为成分的自然风景的摄影或绘画图片,又如文学的个性形象描写、绘画的如江山般变化统一的形式因,不论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归根都来自自然,本来人类只是自然或大自然的微尘,人类的一切“形式”、“内容”、“中介”和“理念”起初都是来源于自然的选择包括人类对自身的选择。人类的人体性感美是倾向于自然美的一种,是定位人类自身的身体美学,这种身体美学是属于被人类自己改造了一些的一种自然美,它是人类“时空定位”自身生理体貌特征的“良性”适应选择的一种审美表现,身体美学站在科学性美学美论的层面可理解为身体或心理的一分为二,个人对个人的审视审美是个体的一分为二,内摹仿和回忆就类似一半欣赏另一半,就是一种佐证,当然有时“另一半”不一定是实体,可能是社会自然和社会积淀在人类精神层面的信息中介,其中包括图像、意象、符号以及观念之类的思想等等,
科学证明人体性感美是存在的,归根来说性感美是吸引异性在时空环境选择比较中让异性产生性高潮快感或美感从而排出液体的信息中介,如男性的精液就是延伸人类生命的遗传信息的一种生化性信息载体,精液的排出和转移就是人体生命信息或美的遗传信息的输入和转移。人体性感美首先应该来自自然环境的淘汰和适应选择,这是基础层面,当然强调这点不是在鼓吹审美的单线思维的纯身材比例的人种论,因为人体性感美来自各地的自然环境,是有不同的适应背景或时空“语境”的,非洲的黑人有黑人的美,欧洲的白人有白人的美。现代社会多向交织的特质“美”、伦理“美”、修饰“美”、肢体语言的素质“美”、美容“美”、文艺心灵“美”等对应的“风水天成”、“科学优生”、“时间淘汰”、“艺术包容”和“人文关怀”等等,“社会语言”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审美思路其中就包含了实践语言化自然即语言化自然的层次, 当然其中也包括了非“自然美”的话题,中间有很多争论,争论焦点是类似“黄金分割”主流的审美疲倦的问题,在此我们不用多加论述和细分。人类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一般意义的人与自然的区别分离是在人类使用人类的语言后,人类语言工具特别是演绎逻辑语言的使用才使人类于自然以自觉自信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从因地制宜基础上来“人化”自然,来和谐自然,来审美自然,从而语言脱离了人类成为了一种客观的存在。以上就是对思维多层多线一元中的自然美的天然自然和语言化自然的分析和科学性的把握。
3)美和美感的发生研究的重心下移与自然美欣赏的少层性与多层性:有人认为动植物是下等之物,是被使唤利用的工具,甚至是被当做充饥的食物之源,认为动植物没有自我和尊严,谈不上甚至羞于谈论动植物生命种类繁衍和生存的美感选择之类。这种观念的形成和相应的感受与人类私有制的形成、经济发展和物质生产力以及人类文化异化现象有关,这也是时代观念的局限性,更是美本质问题没有最终科学性解决的结果。
自然美事物的美感层次有少层与多层次之分,少层次主要倾向于形式美,比如说摇尾的小狗、毛茸茸的小鸡、成对飞翔的天鹅、彩云、蝴蝶之类,多层次的有高山、大海、太阳、虎、老鹰之类。多层次这类与象征之类的修辞手法联系在一起。少层次的自然美有些类似于抽象、音乐和绘画作品,其中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空间节奏和快慢等等矛盾统一的辩证因素本身就是自然美的美之所在。美的发生不一定与人的本质因素有联系,人的本质不等于人性,因为人的另一半是自然性的动物,人性是由自然性和社会性两大部分组成的。美学原名为感性学,本来感性学是研究与理性学相对应的科学,人的感性基于动物的感性,它是建立在动物的生理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动物的感性谈不上人类的审美的感性,反过来说人类的感性的存在也证明了动物甚至植物也有相应的感性的存在只是有低级高级简单复杂的区别而已,所以说美的发生不一定以人的本质为理性理路。少层次的自然美的鉴赏其内容有时就是生命的存在本身,有时其内容甚至就是直指宇宙、时空、能量、秩序本身。单纯的自然美可类比艺术中的音乐绘画小品,西方绘画中的蒙德里安的冷抽象绘画是典型的例子,再比如东方艺术家常表现的带有自然气韵的花鸟虫鱼山水之类的极简生动风格的艺术作品,也是这一类型。而多层性自然美可类比大型的主题艺术创作作品或者史诗般的作品,具体举例文学作品中就有但丁的《神曲》、曹雪芹的《红楼梦》,音乐作品就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之类,除了人的本质有关外,美的事物就没有其他更广更深的种类存在?自然界的动植物种类的繁殖、生存与竞生的客观存在也证明了动植物也有简单的良性循环的选择,这种选择就类似于来自自然的人类对美的选择。再说时空宇宙能量的秩序之类是不是人的本质这一理性理路能统摄的?原为感性学的美学研究对象重心在难于理清的“混乱思维”,这类似的“混乱思维”在原始微生物的生理结构中就简单的存在,这也是美学至少要追溯到生命诞生之时之初的理由,这也是真正科学性美学要最终揭示美本质的可能性、系统性、更广延性、更普遍性的论证的理性理路。
4)“良性循环”、“审美疲劳”在大海沙漠的审美中:“天地不仁”这是中国古人在定位前提下对自然美否定的一种说法,他们的意思应该是这样,没有经过人的改造的自然不一定是美好的自然,当然改造自然不能过度,因为人本身来自自然,改造只是适当的修饰,而不是决定性的改变。还是以一直到现在都比较原始的大海和沙漠的审美为例,这里也不是指模型、图片和影视的大海和沙漠,而是指真实的大海和沙漠,这就要有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华远的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的定位定性定量的“三定” 规定性集合参照系统作参照了,到大海和沙漠旅游开初是可能有美感的,但要长久置身其中,就不同了,如果没有稳定持续的淡水等生存必需品供应,真实的大海和沙漠就不仅只是不美的问题了,原来再美的色彩和波线都是可恶的,天气变化也是一个问题,处在这种环境中还有联想想象的空间吗?除此之外,也有审美疲劳和美的陌生化的问题,审美疲劳和美的陌生化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时空定位的问题,这就说明了时空定位良性循环作为自然美内容的理由。时空定位模型、照片和影视不同于真实自然场景的是有安全保障的审美时空距离,摄影图片等它们已经不是自然美,它们已是艺术美类型的形式中介了。这种审美疲劳心理也佐证了美的本质的最终落脚点在信息中介这点上,只有信息中介是不断变化了的,没有不断的良性循环方向变化的中介或信息中介,是不能来谈美和审美的。审美疲劳存在于美和美感的生命发展阶段,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美的完善阶段。审美疲劳心理是与美的本质之类是有密切关系的,而审美疲劳心理贯穿人类审美心理的始与终,审美疲劳就像红、绿、蓝三色中的红一样,是革命、火热、求辩、创新的象征。
5)关于熊猫的审美:来说一说称为活化石的熊猫,如果没有特定自然地域的保护和人类赋予它的热爱生命和儿童般的和平友好等等象征意义及活化石存在的相关的科研价值,难于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熊猫就早已天然地和人为地被淘汰了,这也证明了美丽不等于强者,也证明了美是在“时空定位”为首要参照下的相对良性的客观存在。熊猫这个例子包括狼虎的审美在内也说明人类的存在和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华远的科学性美本质论的“三定”规定性集合参照都是审美的必要参照。
6)动物也应该有低层次的美感 :中国中央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非常科学》栏目2019年四月份有这样一篇文章,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动物也有相应的“利它”本能也就是说动物也有天生的相对的伦理本能,实验中的大猩猩在食物香蕉分配中给同伴还留有一部分食物就证明了这一点。动物不仅有适应自然的“利己”本能,也有非自私的同伴同类的“利它”本能,这种“利它”本能有些类似人类的人为的伦理,这点类比证明社会美的源头和发生自然的人类史前的非人类因素也是其中之一,不仅人类有逻辑性,自然界能量的组合也有其良性“逻辑性”,特别是生物和生命界。说到语言,似乎只有社会中的人类才有,这是错误的观点,语言和逻辑是有关联的,科普知识证明:高级动物就有条件反射性的归纳逻辑,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能被驯服就证明了动物具有良性循环的条件反射的归纳逻辑。据科学家们研究,动物除具有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以外,还有类似于人类的简单低级的第二语言信号系统。动物的“逻辑性”与人的区别只是没有呈现在文字中,但是是具有“逻辑性”的,特别是归纳“逻辑性”。这种自然界的“逻辑性”和生命与生俱来的更深层次的感性是不是与康德和黑格尔他们所说的类似生命本能的“先验”和“理性”吻合呢?动物有自然的较低层次的和分工合作的社会性,动物也有呼叫的声音、毛皮的色彩、肢体动作等信息中介形式,所以科学性美学美本质论认为动物是有“语言”和“逻辑”的,特别是高级动物。动物与人的根本区别之处在于演义逻辑的有否,文字工具的使用。动物的“语言”是感性的,它的“逻辑”是条件反射性的“感性归纳”的。高级动物是有感情的,这个“情”最接近人类的知情意三分法中间的这个“情”。美学原名为感性学,这个“感性”处在动物阶段的“生命”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这个“感性”处在最纯洁最简单的阶段,就像人类的婴童那样可爱。动物没有演绎“逻辑”,只有感性归纳“逻辑”。过去包括现在在内西方较为流行的语言分析美学应该把动物的“语言”也纳入语言分析的范围,这样的话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自然的美和生命的美,因为人类社会的美是架构在自然生命的美之上的。美的根源要归根到宇宙的本源,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天人合一”美本质论观也诠释了这点,“美”是一种与能量相对应的信息中介,信息本身也是一种能量的存在形式。动物,特别是高级动物,有了皮毛声音动作等低层次的“语言符号”、条件反射性的“归纳逻辑”、低层次的“社会性”,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动物是有较低层次的和过渡性的类似于人类的美感的,而人类不仅存在自然被动性的类似于动物的“美感”,更存在高层次的、主动创造性的“美”。下面讲一个《我娘是个疯子》的故事,来让我们反思一下人类本身也有自然美的一些方面和层次,故事来源于2017年6月21日微信公众号全民阅读推进中心同名的一篇文章。作者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作者的爹因工受伤成了残疾,作者的奶奶就做主让他爹娶了个来历不明疯了的我“娘”,目的是为了给家里传宗接代。后来就生下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我”。由于家中实在是穷困,所以我的奶奶曾一度把我娘赶出家门。小时候我也曾问奶奶我的娘在哪里,但是奶奶的回答都是敷衍了事。在天然母爱的驱使下被奶奶赶走了五年之久的娘居然回来了,手中还拿着一个脏兮兮的气球,她紧紧的盯着我,并要送我气球。但是因为我的娘是个疯子,所有的人都嘲笑我,我拒接了那个气球。后来我的奶奶动了恻隐之心,便留下来我娘。在奶奶的管教之下,虽然我娘什么都不会做还经常闯祸,但是我疯了的娘却一心一意的对我好。有一次,老师们都在开会,我娘自己跑到学校在窗外跟我打招呼,同学都嬉笑我,我就和一个同学打起来了,我娘立刻从教室外面跑进来把和我打架的那个同学举起并丢到池塘里,庆幸同学后来被别人救起来了,就因为这件事情同学的父母找到家里要求赔医疗费和精神损失费,可是爹实在是迫于无奈没钱赔偿出于下策,就将我的娘一顿毒打。我称呼我娘是从这件事以后才开始的。在奶奶操劳过度死了之后,爹找来个工作勉强维持生计,而我也上了高中,在邻居的帮助下娘开始帮我送饭,在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前近一百天的时候,娘给我送饭菜顺便带来几个野桃子。我问,野桃子哪里来的。娘说,我摘的。我就表扬了娘越来越能干并说野桃子很好吃,我娘很高兴,于是就在当天我娘又去为我摘野桃子,但是很不幸我娘掉下悬崖而死。这个故事叫人流泪,感动人的是发自天然的母爱的美。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娘”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也几乎没有美学上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她更多的具有朴素的、原始的、自然的母爱,就类似其他高级动物一样。我们在此也想到了《白蛇传》里的白蛇娘子发自自然的对许仙的爱,这种爱和母爱都是发自自然的,这种母爱虽说几乎没有社会性的美,但是它有自然性的美。这也是我们上面提到了的自然美的感性层次的美。“我娘”放到自然界是自然的美,放到社会界就是真大于善的悲剧了。这种自然的母爱就是自然美的一种,“我娘”的天性母爱之美相比社会美的要求,母爱之美是决定性的,就类似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样。至于一般而言的世俗社会美的“我娘”的审美现象在社会美中的把握就是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参照下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广义和狭义、天然和人为艺术形式关系的合理把握了,就是广义艺术的法治、经济、医疗、卫生、教育、文学艺术等等的多管齐下的把握了。从以上分析也可以明了华远科学性美本质论中“时空定位”这个概念在美学内部的逻辑论证和判别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前提中都是一个必要条件。不论宇宙世界怎样,不论在广义狭义艺术中以人为中心还是在自然宇宙的某些层面的审美中不以人为中心,生命就意味着良性循环的意志,至少在生命这个层面良性循环是这个世界的总的发展方向。自然美是社会美的根源,要认识人类社会美的本质,首先要更深刻的科学性的认识自然美的本质。美的根源要归根到宇宙的本源,它也是一种与能量相对应的信息中介,信息本身也是一种能量的存在形式。美是物理化学反应,是四维多层多线一元的生命生态反应,也是人类的生理心理反应,更是一个也不少的又好又快平衡发展的社会反应。
7)生态平衡的美与人类社会的美:自然的生态平衡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这是2003年、2020年两次世界级的大肺炎事件的教训,两次大的难于控制的肺炎事件,据说都与人吃野生动物之类有关,这是不是铁的事实与实证呢,这是不是有些唯心色彩人们所说的“报应”呢?科学性美本质论是以人类良性优先参照的,人类良性优先参照并不是说完全否定不以人类为参照,而是以自然的某个事物为出发点、立脚点和时空参照点,不以人类为优先参照的定位于生态自然的良性和自我修复、自我成长实际上也是在保护人类整体的生存环境。自然就是这样奇妙,动物植物在亿万年的遗传进化中虽说生存竞争激烈残酷,但整体来说它们也自得其乐、相互依存。未成熟的植物果子一般都是绿色的,隐藏在叶子中间,成熟了就变成红色、黄色、紫色等鲜艳的颜色,从而就吸引了很多动物过来取食,这样客观上,植物就达到了利用动物向四周传播自己生命信息的目的。下面以辣椒为例来说说植物种子的传播,哺乳类动物会将红色的辣椒种子彻底消化,使得辣椒种子失去传宗接代的功能。由于哺乳类有感知“辣”的生理机制,又加上哺乳类能彻底消化辣椒种子,以致辣椒种子不能传播,所以哺乳类动物就被排除在传播辣椒种子的生命信息的动物之外。那大自然怎样帮助辣椒种子繁衍后代呢?据科学考证,虽说辣椒成熟了是红色的,有吸引动物的功效,但辣椒的辣有排斥类似哺乳类动物的保护作用,而鸟类动物没有感知“辣”的生理机制,吃下的辣椒种子也不能消化,就被排出体外,所以客观上类似鸟类的这些动物就成了传播辣椒种子的天使, 这些相对来说奇妙而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就是自然选择的“智慧”,是亿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人类从中学会了什么呢?不仅仅辣椒,苹果和香蕉等都是这样,这是普遍的自然规律。四维多层多线一元、信息、整体与简洁的统一、良性循环、自然淘汰和选择,这几大关键词,它们也是揭示自然美本质的几大关键点。人类是“多层”中的一层,辣椒、苹果和香蕉不论相对人类还是其它动物,它们都可能是美好的东西。辣椒、苹果和香蕉等成熟后在叶子的衬托下也就显现在整体和简洁的信息中,这样就呈现出一幅美好的风景画。不仅是人类,哺乳动物、鸟类、植物也都“喜欢”这幅画。这种良性信息的传递就是自然美的本质,生命就意味着良性循环的意志。生态论美学有些观点和我们科学性美学美论的某些层次的观点是相一致的。虽然我们不认同生态美学论的自然单一性和过于天然的机械性,以及无情的非人类社会性,特别是用生态性的美套用社会性的美。真正科学性的美论不论是放到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它们应该都是合情合理的,是具有全面包容性的。所以要全面地科学性地揭示美的本质,就要彻底地滴水不漏地揭示自然美的本质。为什么要恢复老虎甚至熊猫的野性呢?因为在铁笼中的老虎没有它本身的美感,如果把审美的时空定位于老虎这一事物上,被关进动物园的失去自由和自然力的老虎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美感的,老虎离开了它原始的生存环境,它的种群就失去了原始野性,就不会良性循环了,老虎也就不美了。所以说不能用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套用人类社会的法则,否则人类社会的老幼病残以及妇女等全都将被置于死地,这还是人类社会吗?当然说回来,这个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的包袱也是可以逐渐改善和消除的,那就是作为高层次生命的人类社会的时间的理性等待和社会体制的多层多线一元的完善,这个体制的完善也就是人类不同于自然界的富有温暖人文的一面。不过这个过程很长,甚至是长久到一百代,一千代人。野生动物园的老虎到底是美还是丑呢?同样天性的老虎,它是自然的客观存在,离开了审美者定位和定性两个默认前提条件,老虎的美丑判断是混乱的,时空定位和良性循环的把握不仅是人与老虎安全距离的把握,也是审美距离的把握。美在距离中,不仅仅是相对野生动物和人的关系的层面来说,也相对于野生动物本身的安全与环境,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距离产生美感,因为美的本质是一种信息中介。审美者身在野生动物园的游览车中保持良性安全的距离,老虎的野性给人的一般是自然美,否则是丑恶,除非你比武松的身体还要强壮,你就可以与老虎保持更近的距离。
8)自然美的内容与审美的三定模式下的信息中介:自然美的内容为时空定位参照下的多层多线一元的良性循环的自然,与自然美内容对应的审美对象可分为两类:第一,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的,包括了人类的身体本身甚至包括了人类的相应的精神层面本身,这种相应的精神层面以生物电的形式呈现其自然属性。第二,未经直接改造的原始自然。欣赏自然美也要有科学性美本质论的五个必要条件为参照,否则自然美也是难以判断美丑的。大海的恶浪巨涛,如果审美者是在巨轮大船的安全环境中观看它们,恶浪巨涛给你的也许是一种崇高激烈的大自然美感,这种自然崇高美感能带给我们许多联想想象,还有可能带给我们语言修辞层次的美感,如果有机会,把它拍下,给其他人欣赏,就是有美感甚至有象征意味的美感的画面了,反之,如果你置身离岸遥远的一叶小舟的恶浪巨涛的大海中,随时有生命危险,恶浪巨涛相对你来说还能有起码的低层次的美感吗?具有破坏性的自然景物的美是有距离的“信息中介”,它们的美重心在象征、拟人等审美层面,如火山、大海巨涛、地震。那么“花”与“老虎”谁美,蜜蜂、癞蛤蟆、蛇美不美呢?就第一个问题,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华远认为,这种问法一般是不恰当的,不同类的事物是不好比美的,就像白菜萝卜不能比哪个味道更好一样,如果一定要回答的话,只能看比哪方面,比内容,形式,还是利害等,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定位。第二个问题的关键也是定位,看他们在什么环境里,是在《动物世界》的野外,还是在你的卧室里,这类动物的欣赏要特别注意,与上述几个同类例子一样,要保持距离,有距离才有美感,就是再可爱的熊猫也要保持距离,媒体常报道熊猫伤人的案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以上这些动物美不美也要看在哪些方面,这些动物美的方面是一种自由、自然、生态发展的美以及人们赋予它的已固化、修辞了的信息中介,在它们的特色生存、自由竞争里也有人类的象征修饰,它们自然发展和野外生存本身是美的事物存在,因为人类的产生,社会的形成都来源于自然,这些起初感觉不好的动物也让我们联想到自然美的第二层面,即自然理性层面,这些动物让我们联想想象到《西游记》中的悟空和八戒,想到《聊斋志异》中的狐狸和鬼神,想到《水浒》中108位好汉,也想到类似于《色戒》中的一些性格化的人物形象,没有自然的美,没有自然界的可持续,人类和人类社会将无立足之地。假恶丑在一定环境,一定定位,可以变成真善美。以上这些动物相对充满阳光的儿童和少年来说可能是不美好的,但人生并不总是阳光灿烂,相对于成熟的人们来说,就像举例的这些动物一样,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低调但坚强,阴冷但执着,不完美但有特色——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人生的坚韧以及自然造化的伟大,所以人类可从这些动物中感受到无以名状的美,再说人类也是从动物的那个环境进化发展而来的。这些动物美不美,一个是“定位”,一个是距离。定位确定环境,距离确定信息中介。大众认为的癞蛤蟆在一定环境也有其独特的“美”和“美感”。狼和老虎大众开初也不喜欢,后来渐渐认识了它们,也认为它们是有美学价值的。蛇、蜜蜂、蜘蛛、癞蛤蟆也同狼,老虎一样,人们只要进一步地了解它们,有一天,绝大多数群众也会在某些方面欣赏这些动物的,以上的这种还原初衷的思考方式也是现代哲学史上现象学的一种思维方法。还举几个例子,犀牛的头部是很复杂的,一般群众认为它很丑陋,但你不能否定现存着有些人认为它确实具有审美价值,这种美是一种独特的美;有些恐怖片,把人的五官塑造成一个弧面,这很简单,但给人的感觉很恐怖。认识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再复杂的脸孔也觉得不那么可怕,就像人的脸孔一样,未见过人五官的,也可能认为人的面孔比犀牛还要复杂和恐怖;癞蛤蟆的皮肤复杂是残酷的生存环境造化的结果,是一种自我保护所然,是整体性和简洁性的矛盾统一。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不等于是简洁、单纯,而是一种纵横参照,一种目标的瞄准,一种有目的的有距离的信息中介。蜜蜂、蜘蛛、癞蛤蟆、蛇等动物的美,除以上所说外,自然野生的回归也是它们美之所在,这是生态美学能取得人们关注的原因,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有的蔡仪典型性美论在一段时期能独树一帜的原由。时空定位参照下的良性循环是自然美的内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太笼统、不具体、无方向,更没有时空概念,作自然美的内容严格来说不合逻辑,这种提法最早来自于费尔巴哈。自然美和社会美是一个平行概念,人类和社会本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美有其优先独立性,自成体系。留得青山在,何忧无柴烧,留得自然的良性,何忧人类没有可持续的基础。有人说自然美无所谓内容,人们感受的是外在的形式美。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华远认为自然美的内容是存在的。美是多层次的,第一层是最基本的感性形式美,也类似美学史上所说的内在感官美,第二层是语言实践固化了的信息中介的倾向性的理性层面,它就类似于美学史上所说的外在感官的美。金鱼的“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哪里呢?它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形象不是“人的本质力量”,至少最初呈现的不是,而是一种本能的视觉形式的美,然后再是实践中积淀的给人以美感的人类才有的语言修辞的固化了的信息中介。阳光的“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哪里呢?过强的夏天的阳光并没有美感,所以传说中的后裔射掉了九个太阳,冬天的阳光虽然美好,但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仅对人类是这样,对其它的动物和植物也是一样的温暖,用“人的本质力量”来概括太阳的美是不是科学、切近和全面呢?彩虹、日出、朝霞等首先也美在整体简洁无害良性性,再是它的信息中介性,最后就是人类语言的实践修辞性。同样一种自然景物有时候是美的,有时侯是丑的,比如说沙漠和大海,这就是自然美的二重性,自然美的二重性说明审美的时空定位参照的必要性。时空定位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自然倾向的信息中介才是自然美的本质。现在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华远可以回答自然美有否内容了,自然美有其内容,它的内容是时空定位参照下的多层多线的自然景物的无害性、良性性、可持续性。
9)史前原始自然的美学问题与人类语言工具:这里有个问题很重要,是不是越原始的自然就越美?刚形成时的地球美不美呢?当然不是指给现代人看的模型和照片等人为的艺术美类型信息中介,“美的事物”、“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和“美感”这一类词也就是社会语言,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是指意、象、形的交流工具,“文字”和“文本”其中包括了积淀了人类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和积淀了已被发现的宇宙自然的规律性的“文字”和“文本”的存在,就像电脑软件和人脑生物电组的存在一样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和文明积淀固化的客观存在,它们的存在可以说成为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学家蔡仪也曾说规律性也就是客观性,当然在没有人类甚至没有其他任何生命的存在之前,“美的事物”、“审美对象”“美的本质”和“美感”,包括“自然规律”之类及它们所包含的内容的存在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虽说人类之前的宇宙美不美是个无意义的问题,但美学的美本质的科学性研究却要延伸到没有人类甚至没有生命迹象的宇宙自然中去,因为人和人类的一切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内也是自然宇宙决定的,宇宙自然是由无意义的宇宙自然发展成现在有人类存在的有意义的宇宙自然的,人和人类社会知识,宇宙自然的微尘和一瞬,其内在的结构必然同构于宇宙自然,对宇宙自然的深入的了解也是对人和人类社会以及美本质的了解。当然说回来,探求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求真和审美,特别是审美要以人类的良性发展为参照,否则求真和审美都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说刚形成的地球美不美的问题是个无意义的问题,越原始的自然越美的问题也是问得不正确的问题,当然时空错位的原始地球的模型或模型图片的艺术类审美就是另一回事了。虽说史前的自然宇宙的问题无意义,但作为科学性的美学又要研究史前甚至生命前物理化学层面的自然宇宙,这是一个科学研究方法层面的问题。政治学和社会学包括有些艺术审美层面中常说的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与科学性美学所说的美学研究中要超越以人为本的观点,两者并不矛盾。因为这本身也是一个不同层面的定位的问题。
10)自然美不一定是以人为中心的:你我他、它是科学性美学美论关键词“时空定位”的立脚点,出发点,其中它就有立脚于动植物甚至包括有些类似于拟人色彩无生命的事物在内的审美视角,这些无生命有些类似于拟人色彩事物的审美问题也不是没有一点科学因素的,万有引力普遍联系等科学原理就证明这一点,同样上面提到的熊猫的审美现象应该存在着人为参照的层面,但这种现象并不是说所有自然美都一定要以人为中心的“定位”参照,这里说的是不一定,特别是强调生态平衡发展的当代社会,因为人只是自然微尘,自然的自然美不是也不可能一定为人的意志所左右。它们不论是“美的事物”、“美”还是“美感”,大部分都来自天然和本能,再说人的“美感”有些也是自然造就的,我们现在常说的“天生丽质”就有天然自然美这一层不以人为中心参照的审美现象。高级动物,不仅对自然有时对自己的幼崽的呵护和抚爱现象也体现了这一点。动物幼崽的“美”是对动物母亲的最好的生命的“美感”奖赏。人本来也是一种高级动物,人性中本来就有动物性的一面。艺术属于人为的美,而天然的美是不一定有人为影响因素的,人类只能适应和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能左右自然规律。就算人为的战争能影响局部自然,但整体毁灭地球的核战争不是人类社会可能答应的,人类社会也是不可能愚蠢到这种程度的,否则我们这个社会也没有必要花这么大的精气神来研究美的事物、“美”、美感和“美”的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的人类文明的基石问题了。人类是伟大的,因为人类站在更伟大的自然的肩膀上,人类的寿命有多长呢?再长能超过宇宙自然吗?“美”这个词虽说是人创造的,但要明白的是,“美的事物”的背后是有“先验”的逻辑性的,就像高级动物们有条件反射性的归纳逻辑和过渡性的“美感”一样是有内在客观规律性的。儿童能看的童话故事就有时空定位到某个动物的视角来审视这个自然的美,这类例证虽说有些可爱、甜蜜、温暖的儿童气息,但你能说它其中没有包含相应的科学理性逻辑的一面?虽说动物没有相对应的文字这一工具,但它们有相对应的“语言”,比如说动物的声音、肢体动作、皮肤色彩、气味以及动物的低层次社会性等等。据相关科学家研究,动物除了具有一般认可的条件反射的第一信号系统以外,还具有类似于人类的简单的低层次的第二语言信号系统。人类如果失去了生态平衡发展的外环境或者大环境,谈何人的主观能动性,谈何人为的广义和狭义的艺术美,离开了生态平衡发展的非人为中心的自然美哪有人为中心的广义和狭义艺术的人为中心的艺术美,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包括了自然美和艺术美两大类。自然美不一定是以人为中心的,而艺术美包括广狭艺术在内却是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美不一定以人为中心,恩格斯和马克思都不否定人性中的动物性的一面,恩格斯还强调人离不开动物性这一面,只是存在社会性和动物性的比例差距大小的问题的观点。不一定以人为中心这个观点。二十世纪末,九十年代中叶兴起的生态美学就有相关的探索。它的正确认识,其意义在此就不用多言了,强调一点说它的意义甚至大于美本质探索等科研及人类文化本身的意义。这个问题让我们想到了“你从哪里来”等的自古希腊罗马先哲们就开始提出的问题。
动植物、宇宙、大自然是以人类优先参照的审美标准的观念不错,但不应就此推论只有与人类有关或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单纯的价值狭隘的短视这些方面,你能说天空比草原美,老虎比高山美?审美是一个系统,是三定六位一体的良性信息系统。美的事物有层次,就像大厦有楼层一样,但我们不能说高层的一定比低层更好,其评价要有多方面的参照,所以说最原始的微生物的审美价值不会逊色于作为审美对象的人类的审美价值。“知足常乐”相对青年和中老年人就有不同感觉,一个是励志的反面,一个是顺势而为的社会性的安抚平衡,“知足常乐”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是“丑”,一个是“美”,这就是时空定位的通俗说法。以此类推到生态系统,自然美的评价也要有一个时空定位的问题,所以说,自然美不一定以人为中心来评价来审视,人类只是生态平衡中间的一元,一个环节而已,虽说是人类优先、但优先不等于中心。
再举一个宇宙太空的审美例子来说,我们首先要立足于哺育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灵的地球,至于宇宙外的宇宙的仰望星空可能有其他层面的审美价值,比喻说科学结构美方面的,不说设想中的宇宙外的宇宙等类似的结构美我们还难以证实它们,地球上的事物我们还未弄清楚,未欣赏够呢。在此说的相关的天文学者应是上面提到的其他层面的审美了,就是天文学者和一般的民众对宇宙太空的好奇和这个层面的审美包括科学结构美的欣赏在内也应遵循规律性、价值性与信息中介的统一,也是相对应的真善美的统一,在此的价值性和“善”的意思是不一定以人为中心的。当然,其中因为“人”是审美者,审美者不能说一定是美的事物或审美对象的中心,你能说你审视的自然特别是天然的自然景物必须以审美者或审视者为中心才算美?天然的自然必须以人为中心就不叫“自然”了,因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美与审美者的人的良性关系不等于说一定是以人为中心的,把良性的审美和被审美的关系理解为以审视者为中心的观念是一种误解,也是一种错误的审美观,过去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应改为人类良性优先参照,这样就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解决了,自然美不一定以人为中心的观点也成立了、完整了。
11)从“到哪里去”的故事来探究人性中自然美的一面:上面一小节提到了你从哪里来?!这段我们谈谈你将到哪里去!只是用一个幽默好笑的段子来说明,虽说有些不太正统和官方,但其揭示了隐藏在人性中的自然美的一面,这段子的大概意思是这样:上世纪20年代,到南昌去,到广州去,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地方去!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的后方去!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的对岸去!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生活好的地方去!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能拿文凭的地方去!90年代,到美国去,到欧洲去,到不说国语的地方去!00年代,到私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10年代,到政府去,到机关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现在我们是到孙子家去,到外孙家去,到可以干活、倒贴钱还不敢吭声的地方去!这段子虽说只是定位中国近现当代的一个大概,但点明了潜藏在大概下面的人性中永恒的自然美的一面。不说自然是否决定社会美的观点正确与否,至少在此可以说,美的发生起源绝不可能只是社会实践这一个层面。自然美的起源一定要追溯到人类始前的生命,因为人性中就包含了动物性的一面,动物性的这一面就对应着自然美这个层次。无偿的爱孙子爱外孙难道没有一点点审美价值?相比较而言,这种爱主要来源于自然美的层面。人性中有动物性的一面,这也让我们想到尼采的生存意志哲学观,人性中本能的生存生殖权力意志是难于被人类社会实践所泯灭的,华远科学性美学从以上自然美本质的论证得出以下结果:只有疏导、引领之类的顺其自然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12)关于自然美中的移情问题:按照华远科学性美学美本质.....所谓移情的概念就应该这样说,从定位审美时空的良性发展为内在驱动力出发,有意或无意地将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的语言思维。符号暗合于自然景物上的一种审美也可以称为审美者对积淀在大脑中羞耻性语言的审美,其中主体对外在客体的美.,就类似主体对自身身体的健康的观照,其中的心理机制也是主客统一派美论存在的理由.....相对动物的自然感性而言这种主客统一的自我、意识、内省、自我观照是比较高层的审美疲劳,这种心理审美活动是其他动物不具有的或者说不难发现的,这点也是科学性美学的四维多层多线一元人类进化发展史茎脉中的多层次的实证。
总之,自然美是以良性适应选择为基础的天然倾向的存在,是天然的自然和实践社会性语言化自然为前提的信息中介,否则就没有动物都有的本能的大迁移等等自然对自然的感性选择性现象了。时空定位良性循环参照下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天然倾向的信息中介即本书或本多媒体作者华远的科学性自然美的本质论。
华远
写于2005年3月
修改于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