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学校的来信
“老李你的信,你女儿学校寄来的。”王姨飘飘然进了屋,三指捏着一封信。信在她手里飘摇着,好像要飞出来。
父亲正在收拾那个病入膏肓的机器。漫漫起身,找了块破布,擦了擦被油污染的不成样子的手。嘴里还念念有词,“来,我看看,信里都说了些啥,是不是学校发的表扬信呀,不会,不会,小雨我那捏在手心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宝贝女儿可没那么争气。”随说着随打开了信,眉眼间全是满满的爱。
王姨看着我父亲的一系列反应,她那两片薄的和纸似的嘴唇简直撇到了耳朵里。嘴里还啧啧有声,你就好好惯着你那快心头肉,贴身小棉袄吧。看你能把那么个丫头片子惯成啥样。她实在看不下去了,扭着她那水桶般的细腰晃着身子出门去了。
父亲打开信看了半天,把信叠好放到了随身的口袋里。漫漫蹲下身子,继续收拾机器。没有说话,只是晃了两下带着安全帽的脑袋。
下班回家,父亲只是抽烟,一颗接着一颗,眼看着烟灰缸里的烟头在不断努力上涨,已蔓过了缸沿,有流出来的趋势。
母亲不经意间推门进屋,咳嗽声响起,眼里的水滴如果没有眼帘保护的话,会如那直流而下的瀑布奔涌而出。看到在云雾缭绕中默默抽烟的父亲。她没有说话,而是走到窗边,撩开窗帘把窗门打开。
烟雾争先恐后的一涌而出,一股清新的气流也顺势进入了房间,她们虽然遇见,都没顾上打个招呼就各走各路了。
母亲拿过父亲手里还在闪着红光的半根烟头,连带着已成小山的烟灰缸走了出去。回来时手里多了两样东西。一边是托盘,另一手提着水壶。托盘里没有别物,一个杯子一把漂亮的茶壶。说:“他爸,来,我给你泡好了。喝口水,随说着,拿起茶杯递到了父亲手里。”父亲喝着水。母亲坐在父亲旁边,两手托着下颚,脸带微笑的看着父亲。
等着父亲把水喝完,母亲随手又把水斟满。母亲说:“老头子,有啥不开心的,给我聊聊呗,别把啥事都闷在心里。”父亲苦笑了一声,说:“还能有啥事啊,还不是咱那宝贝女儿啊!”父亲随说着,随手把信从口袋里拿了出来,母亲随手接信随说:“女儿!小雨,不是上学去了吗,不是好好的吗,还能有啥事啊。”
第二部分 商量转学
我在省城一所普通高中上学,入学不久,刚刚参加完高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还没有全部出来,也可能已经出来了,只是还没到我手里罢了。
其实不知道也好,从考完那一刻起,我心里就忐忑不安,心神也没一天宁静过。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写考试的那张纸。它对于我来说,一点都不熟。
从开始上高中我就暗暗给自己鼓劲,“小雨,小雨,你一定要好好学知识。不能落下,要取得好的战绩。”老师讲课时,我认真盯着老师看,老师说的,讲的我一点也没记住。我是试图记住的。可能人们都认为我是花痴 ,可我们的讲课老师基本都是同性。你会说我性取向不对。可我明明喜欢异性。
小雨是试图学好的,她是那种挺本分的姑娘,她是想沿着仕途这条路走的,她现在虽然在省城上学,那是沾了父亲的一点福分,她现在只能算半拉城里人。
她没有本地户口,她不能和城里女子一样,学习好的能考上大学,以后分配好工作,就是学的不好,也能进工厂当个小工人。那个年代城里人是给活干的。可小雨没有这个资格。她只能自己努力。她的小脑袋偏偏给她做对。
她想记东西可大脑给她的信号老是出错。她的父母也想了很多办法,想让她的户口来省城,可父亲木纳。从来不会求人。但是为了宝贝女儿,他是找过人的,可他不知道这庙门从哪里开。钱送出去也没了下文。
爸妈一直为这事着急,这不学校寄来的信,写的很清楚,小雨考了班里后五。怎么办?父母都为孩子有个好前程,想尽了法子。
爸爸说:“你看咱也没办法给孩子弄个城里户口,孩子又学习不好,她又是个女孩,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她以后该怎么办啊!”妈妈听了此事,也长吁短叹。最后妈妈说:“反正小雨的户口也不在这里,她以后考大学还得回去,不如早些让她回去算了。
咱回去找个人,让她去咱县最好的中学上学。那里的教学没得说。”爸爸说:“小雨一直跟着咱,现在你让她一个人回去上学,你能舍得?再者说她回去就能学的好?就她那个脑子。”妈妈说:“那你说怎么办,咱又没别的办法。咱就当那个什么马当什么马医治呗。”父亲说:“那也只能这样了,谁让他爸没出息呢,你看看人家老张,总是那么有办法,三个孩子的户口都弄来了,咱就这一个,唉”说着父亲抹了把眼睛,手上多了一层湿湿的保护膜。
母亲一看父亲那样,也抹了把眼睛。说:“老头子,你可别这样,小雨虽然学习不好,但是孩子也没怨咱们,老张家户口是来了,可他送了多少钱啊,你没看他整天腆着他那张驴脸,和哈巴狗似的围着那群王八蛋转呀,你看看他家那孩子吃啥穿啥,挣了点钱,都填狗嘴里了。”父亲说:“你也别这么说,老张也是没办法啊,他不也是为孩子吗。”父亲又说:“你说的那法子,也行,只要你舍得,我也就没意见了,万一孩子换个环境在变好了呢,就是不好,自己在外面也能锻炼锻炼。咱们还要听取孩子意见。”母亲说:“好,就这么定了,孩子回来就别提这事了。”妈妈拿起信晃了晃。
在城市长大的小雨,一听这事,她也没说啥,父母看着孩子不说话,也没在说啥,只是对小雨说:“你在考虑考虑,不行咱就不去。”
第三部分 忆童年
晚饭是丰盛的,妈妈每天晚上都会多做一个菜,小雨上学的地方离家不近,中午回不了家,只能在学校里吃,虽然也是妈妈特意给带的饭菜,但是还是比不上家里。小雨今晚吃的不多,借故作业多,起身回屋了。
爸妈也没说什么,小雨走后,爸爸小声对妈妈说:“孩子今晚吃的有点少,一会你给孩子削点水果送过去。”母亲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
小雨回到自己房间里,坐到书桌前。没有打开书,只是随手拿起把尺子玩着,她无心看书,她想着这次考试,想着过去的往事。
小雨是十岁那年随母亲进城投靠父亲,其实当时父亲是不同意的。可妈妈执意要来,爸爸也没有阻止。他知道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农村的不易。也想着一家三口能够团聚。
原来母亲在农村种地,有吃的。父亲从省城上班,有钱花,小雨比本村的其他孩子是有优越性的。父亲每每回家还能给她买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什么漂亮的铅笔呀,削笔刀呀,漂亮本子呀,还有好看的洋娃娃,小玩具什么的。这些东西。能让其他同龄孩子羡慕好一阵子。特别是爸爸给小雨买回去的一条连衣裙,小雨喜欢的不行。
当时农村人的思想还比较闭塞,全身被棉布包裹着。他们家的身体是宝贵的。别人撩一眼是没法看到半点的。特别是他们家的女人们。
那时候没有电视,基本和外界是分离的。当然小雨稀奇古怪的妆容是会引来闲话的。可是小雨喜欢,她的小姐妹们也羡慕的不行。小雨当时是被那些女孩嫉妒的。她们做梦也会穿上小雨那样的裙子。或者更漂亮的衣服。可是她们没法想象会有更漂亮的衣服。梦想是和现实相连的。她们看到最美的衣服也就是小雨穿的。在梦里翩翩起舞也就只能穿小雨这样的裙子。
小雨是幸运的,每年都会去省城做短暂的停留,她会把她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的讲给她的小伙伴听,她们也听的津津有味。她们简直把小雨奉为女皇。小雨那个美。
小雨也是不幸的,自从和母亲来到省城,一切都变了。原来的优越感,公主似的生活,从此不在。
小雨要上学,可父亲单位的子弟小学因小雨没有当地户口借故拒收。父亲一夜白头。在同事的帮助下,最后附近一所乡镇学校接受了小雨。
小雨原来是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原来在乡下,她的学业还是蛮好的。可来到省城,她使出浑身解数,也赶不上其他同学,她气馁了,她投降了。她觉得一切都不对劲,她变了。变的不喜欢说话,自卑也漫漫向她袭来,她没有一点招架之力。她变的有点抑郁。但是她的这些微妙的变化,没能引起父母的注意。
小学初中勉强过得去。可上了高中,小雨是彻底无语了。除了她最喜欢的数学还能跟上外,其他学科都跟她作对。小雨想到了退学,可她没有跟父母说,只是跟自己商量了无数遍。最后放弃。
今天父母说起转学这事,她心里也没有告诉她要怎样。她一直木纳的坐在书桌前,脑子里乱七八糟,里不出个头绪。
坐了很久,她最后还是同意了父母的想法。
第四部分 回故乡读书 最后做了逃兵
故乡是亲切的,可故乡的重点高中,也不是咱家开的。通过全家总动员,最后找了个据说在县城能呼风唤雨的本村本家。虽然他年龄和我父母相仿,可按辈分我叫他一声哥。
哥哥很给力,给办好了一切手续。我顺利的进了故乡的重点中学。
一开始从乡下,一直和妈妈在一起。没有离开过家,后来去了省城一家三口团圆,我也没有离开过家。自己一点生活能力也没有。
爸爸请假和妈妈一起来县城送我。其实爸妈是不舍得。我也不想来,可为了能给父母一个交代,能让自己找回那曾经的自信。我又从新回到了家乡。
六年过去了,家乡发生了好大的变化。我已经有点不认识了。爸妈帮我办好一切,恋恋不舍的回老家看了看,就回来了。他们还有工作。
县一中,就是我们所说的重点,现在我已经来到了这里。
学校很大的面积,进大门正中看到的是三层新建的楼房,那是我们的教室。东面是一排排的旧式平房。前面是老师的宿舍,后面是学生宿舍。西面和教室并排的是还没有竣工的五层大楼。楼前面竖着一排是学校食堂。
学生宿舍是八人间,上下铺的那种。五号宿舍正好有一个空床。老师把我安置到了那里。是个上铺。我把东西放到床上就跟着老师去教室了。是高二.三班。我是高二回来的。老师把我安排在第三位。老师安排好我,就走了。
张老师我们班主任。他教我们化学。他有一张被粉刺糟蹋的不成样子的脸,还有一双似笑非笑睁不开的条形眼。一头灰色柴似头发,身体微微有点前倾,骨瘦如柴 喜欢吸烟。还喜欢低着头走路故作思考状。不过教学挺好。
中午放学大多都在食堂吃饭,每每放学食堂前能排很长很长的几个队伍。个个窗口都是如此。食堂没有座椅,一般打完饭要么回宿舍吃,要么去班里吃。大都回宿舍。
食堂是收粮食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家在农村,条件都不太好。学校就定点收粮食,发饭票。农村虽然没钱,可家家户户粮食是不缺的。学校一个月才让学生回家一趟,回去一般自己把粮食用自行车带来。也有的是家里给送的。当然老师也是通情理的,如果有啥特殊情况给老师请个假,老师也是允许的。
回到宿舍,整理一下床铺。我向上铺看了一眼,心里虽有点怕,可还是爬了上去。其实我过了很久才克服了爬床的恐惧心理。
我的下铺是张旭,斜对面是李蕾。还有班长孙晓红等等。
刚来学校几天,我们几个同学出去买东西,张旭买了两个本子,老板说:“五毛。”我顺势把钱就给了老板,当时我都没有迟疑,也不知道为啥要付这个钱,张旭也没让我帮她呀,可我还是付了。张旭也没说啥。所有人都没说啥。我们就走了。
张旭后来成了我最好的朋友。张旭家也是农村的。不过她家爸爸有能力,在镇上开了个饼干加工厂。家境比一般的同学要好一些。
她学习一般,在我们班也就中流吧。我来到了这里,学习也没有什么起色。我是着急的。我是想学好的。可我怎么想办法,成绩也上不去。索性不在想它。
张旭每次回家都带些好吃的,她会和我一起分享她的美食。
有时候下午放学后,我们走出校门。去学校后面的树林里散步。我们也聊些理想,我们的理想很渺茫。我考大学是没戏了,其实她也明白她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不过她说她要复读,她年龄不算太大,她上学早,就算再复读两年也没有问题。我没有这个想法。
我来这里大约半年多,学校里出个事。一名高三女生,不堪学习的压力,跳楼了。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一个花季少女就这么没了。据说这个女孩学习还是挺不错的。
高中是紧张的,特别是已经到了高二,同学们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其实那时候大多数人是考不上大学的,就是大专也考不上几个。虽然是县重点。也就有百分之几的升学率。我知道的有个亲戚复读好几年也没个学上,只好打道回府,与黄土为伴。
我和张旭还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吃饭。一个周末,原本这个星期不是学校规定回家的时间。可是张旭的饭票快没了,钱也不太多了。关键是她想回家带点好吃的,回来和我分享。
她就和她同村的一个女孩回家了。中午的时候她回来了,我还觉得纳闷。当时我们几个都在,她回来坐到宿舍的地上哭开了。她哭的动静很大,身体一拱一拱的,嘴巴张的能吞下大象。她很大声的哭着。她哭的我们不知所措,面面相觑。我知道肯定出事了。
我蹲下身去,问她原因。她第一句话就是:“地上全是血,全是血。”我说:“你漫漫说,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她说:“和她一起回家的女孩被车撞了。车跑了。女孩倒在了血泊中,她不知所措,就回来了。她随说随哽咽着,开始根本听不清她在说什么。说了几遍才听清。
这些女孩都惊呆了。我还算镇静。我说:“你们几个,一个去找班主任,一个去找教导处主任。说明情况,让她们快去现场。女孩还在现场呢。”我说完她们就各自出发了。我在这里一直陪着她。
张旭一直没有回过神来。和张旭回家的那个女孩死了。等老师们到了,已经没气了。
张旭每每说其此事。就掉泪就后悔,你说我们那天不回家多好。
我们还是经常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可明显看出,她学习一直不在状态。本来学习就不好,现在更不好了。学校通知了她的家人。最后她家里给她办了休学。
其它几位室友,都是些爱学习的主,班长一直是我们班的学习标兵。级部前几名。其它几个在班长的带动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她们在班里学习,回宿舍,也很少说话。
张旭走了以后,我觉得特别孤单。那时候没有电话,不能和她联系。也不知道她恢复的怎样。从那以后。我也像他们学习。不再说话,上课学习,回宿舍也是学习。没有一点业余爱好。
高三更忙了,都在为高考努力着。一直没有张旭的消息。我也试图询问过其它同学,都不知道她的近况。
我学习还是不好,当然也有点进步,可想考上大学,还是妄想。不过从那里也学了一些东西,锻炼了我独立生活的能力。我能和同学骑着自行车走四十里路,回老家看姥姥姥爷,也能在半路截个去省城的车回家。虽然在学校吃不好,但是我的身体比原来强壮了。这也算我的一点收获吧。
临近高考我做了逃兵。我在没跟父母商量的情况下,给老师和同学撒了个慌,背起行囊打道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