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体状态不好,影响到了精神状态,最明显的就是读书和学习的效率低了下来。这几天,读不进去书的时候,就去看电影,三四天之内,先后看了三部电影。
周一看的是《早春二月》。这绝对是中国电影史上应该留一席之地的作品,拍摄得很讲究,细节上很精致,常有一些景物的拍摄烘托着剧中的气氛。比如两个人谈起文嫂的身世时,出现的河边拴着的一艘在风中摇摆的小船,明显是在衬托文嫂的孤苦无依和漂泊无定。那时的孙道临好年轻啊,台词功夫真了得,声音也很好听。只是剧中人物多多少少让人感觉还是有点脸谱化。
昨天看的是《归心似箭》。提起这部电影,最先想起来的就是那首著名的插曲《雁南飞》,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曲,听了几十年,听了不少的版本。这部电影可以用“完美”两个字来评价了,无论是音乐、布景,还是演员的表演和情节的走向,都让人觉得不落俗套,真真地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人物形象很逼真,很符合当时的情境,一切都显得是水到渠成的,没有口号或贴标签性的政治性的东西。
今天看的是《烛光里的微笑》。这部电影拍摄于1991年,三十多年后再看,仍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也能给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一些启发,比如要有对学生的爱心和耐心,比如处理学生问题的时,要与学生的家庭情况结合起来,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但电影中有些地方明显是价值观有问题,比如王双玲带病去接了差班,最后累死在了与学生一起郊游的途中。整理她的遗物时,还发现了许多未交的病假条。这种不重视教师生命,宣传教师带病工作、劳累致死的套路,早就已经不合时宜了。再比如喜欢踢球的那个小男孩,爸爸在教他练球时,言必称要赶上外国人,“不信中国人踢不好足球”。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和事吗?我不相信。这部电影的情节给我的感觉有点“假”。
看电影是一种学习,写观影的感受,也是一种学习。这一段话写得干巴巴的,不知那些看一部电影动辄就能写出几千字影评的人是怎么写出来的。我只有望洋兴叹、望尘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