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晨是满怀愤懑和委屈前往单位报到的。师范毕业,同一个镇上的同学有三人,其他两人一个直接留校,一个被分到职业学校,只有自己打道回府,被分到这所离家三里地的村小任教。
刚接到派令的时候,她跑回家大哭一场。可是又能如何呢?谁让自己的爸妈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呢?哭完了,还得去报到。
村子很小,还没走进去,就看见了村旁的小学。
学校是新盖的,五间红瓦房,两边有耳房,房前出了很宽的大檐,墙面贴着姜黄色的瓷砖,很漂亮,也很温暖。如果不是学校门口挂着大牌子,晓晨会误认为这是哪个殷实人家刚盖的新房。
她推着自行车刚进校园,全体老师已经列队出来相迎。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胖乎乎的中年男人,还没开口,眼中已经漾满笑意:“晓晨老师,欢迎你啊,你可是我们学校唯一的一名公派教师。”他上前接过晓晨的自行车,一边推着往前走,一边介绍其他老师。
校长旁边的,是一位个子偏高体型偏瘦的男老师,他脸上略显严肃,一看就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校长说这是德林老师,任教二四年级数学。事后晓晨才知道,他也是校长的弟弟。
一位身材矮胖戴着眼镜的女老师,已经过来拉着晓晨的手,做起自我介绍:“我叫朱平,教二四年级语文,我比你大,你可以叫我一声姐了。”
她又指着旁边一位身材娇小、面容白皙的女老师:“这是燕子,负责教一三年级语文,校长教数学。”
“这个,张玲,负责幼儿园。”她胖乎乎的手又指向另一位女教师。那位女教师身体比较壮实,脸庞宽大,看起来有点不拘小节。
自行车还没停下,晓晨已经认识了学校所有的老师,连她在内,一共六位。
教室里,有学生的头悄悄探出,又迅速缩回去。
或许是这座美丽的小房子让晓晨感到安心,或许是同事的热情驱走了她心中的郁闷,晓晨的心情舒畅了许多。
办公室就设在最东边的耳房里。一切都安顿好了以后,校长开始告诉她工作安排。这个学校总共三个班级,两个复式班 ,一年级和三年级一个教室,二年级和四年级一个教室。五年级是毕业班,学校的窗口,单独一个教室。
校长说,学校原来这五位教师,除了他是民办教师,其他都是临时代课教师。现在上级给他们派来公办教师,可以说是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所以五年级这个重担必须晓晨来挑。
“我自己?教所有的学科?”晓晨有点愕然。“对,学校实在安排不出其他的老师了。以后这就是你一个人的班级,你说了算。”校长满脸期待。
“可是我……”晓晨嗫嚅着,可是她还没说出什么,校长就果断地一摆手:“你没问题的,师范毕业的老师都是全能。走,我带你上教室去认认学生。”
晓晨感觉自己是被赶鸭子上架了。一个人,负责所有学科的教学?她都不敢多想了。
她跟着校长进了五年级教室,刚一进门,齐刷刷地一声:“老师好!”晓晨差点跳起来。镇静,镇静!她在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
她环视了一下教室,偌大的教室里,只有12个学生。此刻,他们都站得笔直,眼睛望向自己,目光里有好奇,也有喜悦。
这就是我的学生,这就是我的王国!晓晨心里升腾起一股激动和庄严之情。
“同学们坐下吧,”校长把手往下按了按,“这个学年,将有晓晨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晓晨老师是师范毕业的高材生,能跟着晓晨老师读书,是你们这帮学生的福气。”
掌声响起来,晓晨看着那一双双小手使劲地拍着 ,她眼里有点发热。她能从那些掌声里听出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悦。
晓晨就此踏上了教书育人之路。这座漂亮的小学校,这帮热情的同事,这12个可爱的孩子,将成为她一生中最美丽的回忆。
第一堂课,晓晨就喜欢上了这12个孩子。他们听课时那虔诚专注的目光,那坐得笔直端正的身子,让晓晨有隐隐的心疼。
语文课上,晓晨总会拿出几分钟,带领孩子们诵读唐诗宋词。“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诵读,就像一颗种子,埋进学生幼小的心田。她相信,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发芽生长,最终使孩子们的心田成为一方馥郁的花园。
数学课上,晓晨会因为学生粗心而恼火,也会因为某个知识点反复讲解,学生却始终无法理解而沮丧。这个时候,那些孩子就会表现得特别乖。他们不会认为晓晨老师脾气急躁,只会怪自己太笨。看着他们那自责的样子,晓晨的心就软了下来。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体育课,可是体育是晓晨的弱项。读书时,每次体育考试都要补考,每次测八百米都会累得大哭。
等晓晨绞尽脑汁,把留存在脑海里那点可怜的体育知识教完了之后,她就无计可施了。
还是孩子们有办法:“老师,我们可以上学校外面上体育课。”“上校外?”晓晨疑惑。“村外有果园,我们可以去捉迷藏,那里还有一个干涸了的大湾,我们经常在里面玩打仗,可好玩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眼睛里都是渴盼,还有骄傲。他们想让晓晨认识一下他们美丽的村庄。
晓晨毕竟才19岁,玩心一点不比学生差。她一拍巴掌,“行,就这么办,以后体育课我们就出游!”反正是我的王国,我说了算。她心里想。
孩子们一个个欢呼雀跃,个别男孩子甚至高兴得翻起了跟头。
从那以后,每周三节体育课,就是晓晨和孩子们的出游日。他们排着对,晓晨站在学生队伍中,大摇大摆地从村中穿过。其他年级的孩子都眼巴巴地瞅着,羡慕得不得了。
这样别具一格的体育课,使晓晨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课上,她是老师,满脸严肃,眼中却是无法掩饰的温柔。课后,她是孩子王,踢毽,跳绳,她一个人抵学生好几个。每次分组,学生都抢着跟晓晨老师一组,她感觉自己真是一个大香饽饽。
那时,因为学校规模太小,所以没有食堂。为了解决晓晨的中午饭,校长采用了当时最流行的方法,全校学生轮流派饭。说白了,也就是每天中午,晓晨会轮流到学生家里吃饭,当然也会象征性地付饭费,但是淳朴的家长总是会叫孩子再送回来。他们把这个公办教师当神一样供着。
无论到哪个学生家,家长总是会奉为上宾,小心翼翼地招待。晓晨无法辜负家长的热情,每次都会吃得肚圆。这也给晓晨带来了一点小烦恼——体重迅速飙升。细心的女学生发现了她的苦恼,会悄悄安慰她:“老师,你胖点其实更好看了。再说了,如果你不喜欢胖,以后我们下午多跳几个绳,你就不用担心了。”“我担心什么了?你别胡说。”晓晨故意板着脸,维护师道尊严,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
有一天,负责给她派饭的朱平“”老师,悄悄把她拉到一边:“晨,明天派饭轮到三年级的小乐家了,我觉着还是把他家里越过去吧。”
“为什么呀?”晓晨不解。“你不知道,小乐他妈是傻子,什么也不能干。小乐他爸一个大男人,也不讲究,家里脏得出名,大家都怕你去了没法吃饭。”朱平老师是个热心肠,处处考虑周详。
“没事,朱老师 ,就让我去体验一下吧,我还没遇到让我吃不下饭的情况呢?你这么一说,倒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还真想去看看。”晓晨故意调侃。
其实她心里已经开始同情小乐这个孩子。学校总共那么几个学生,她都是认识的。小乐,三年级的学生,长得却像一年级的孩子那么瘦弱。枯黄的脸上明显写着“营养不良”四个字。他总是穿着不合体的脏兮兮的衣服,平时不怎么合群。眼神里总有一种怯兮兮的感觉。
她知道,越是这样的孩子,心里越敏感,她不想因为一顿饭,让这个孩子更加自卑。
“好吧,你非去体验,那我就不管你了,你就去看看吧。”朱平有点恼。晓晨讨好地拉着她的手摇晃着。“你呀,真拿你没办法。”朱平笑着点着她的额头。
校园里,她恰好碰见了小乐。“小乐。”她叫住他。小乐听见叫他,稍微抬起头,眼里有点惊惶。“明天轮到去你家吃饭了,明天中午放学,你别忘了等我。”晓晨笑眯眯的。
小乐猛地把头又抬起一些,满脸惊讶:“老师,你去我家吃饭?”“对呀,怎么,不欢迎?”“不是不是,”小乐头摇得像拨浪鼓,“同学都说,老师不会去我家吃饭,我家太脏了。”小乐又低下头 ,声音里也带上了哭腔。
“你别听他们胡说,明天记得等我。”晓晨摸了一下他的头。“嗯,老师,我记住了,今天晚上我就告诉我爸。”小乐眼睛晶亮晶亮的,他转身走了,步伐明显有些跳跃。
第二天中午,晓晨吃到了小乐爸爸做的手擀面。平时只吃一碗饭,那天,她破例要了两碗。小乐在旁边一直咧着大嘴,平时沉默寡言的孩子,今天却异常活跃。
吃完饭后,小乐爸爸对晓晨千恩万谢。他说,提前一个星期,小乐就整天闷闷不乐,他说,同学们都说,新老师不会到他家里吃饭。昨天放学回来,小乐一边哭一边告诉爸爸,老师明天要来吃饭了。孩子一晚上都在忙着清理卫生。
吃了别人一顿饭,却被当成了大恩人。晓晨心里既感动,又心疼。她想将小乐拥进怀里,告诉他:“好孩子,贫穷不是过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她终究什么也没说,只是拉起小乐的手回到学校。
晓晨的家离学校只有三里地,所以她每天晚上放学都会回家。
秋天的雨,下起来,就会缠绵不已。有一天,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到早晨都没有停。晓晨只好穿上雨衣,骑着自行车上路了。
路上她还在担心,从公路到学校之间是一条小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上次下雨,车轮里塞满了泥,好不容易才推进学校。
她正在心里犯愁,刚骑到村口,就发现在路边站了几个小小的身影。“老师……”他们一看见他的车子 ,就吆喝起来。原来是班上的几个男生。
“下着雨,你们站在这里干嘛?也不怕感冒?”她从自行车上跳下来。这些孩子有的披着一块塑料纸,有的头上扣着一个尼龙编织袋,身子都淋湿了。
“老师,我们来接你。上次下雨,这条路把你的新自行车都弄脏了,这次我们就提前在这里等你。”说话的是班长俊峰。
她心里一暖,多么体贴的孩子。“行,那你们帮我推着车子吧。”她把车子交给班长。可是她愕然发现,那几个孩子居然把车子扛起来,还有一个学生从兜里掏出塑料袋给她套在脚上。
“你们放下车子,傻不傻啊,那么沉,推着走就行。”她连忙喊到。“老师,我们有的是劲,这个小车子特别轻。”一个叫晓升的小男孩笑嘻嘻地说:“我们跟那些女同学发誓了,再也不让老师的车子沾上泥巴。”
雨水夹杂着泪水顺着晓晨的脸上淌下来。秋风秋雨里,她的心却是滚烫滚烫的。她感觉自己不是他们的老师,她被他们宠成了一个小女孩。
平时,她的办公桌上,不时会出现一束野花,或者一把野果。讲台上,经常会出现几颗糖块。有时回家,发现书包里不知啥时多了两个苹果。孩子们把自己最好的礼物送给他们的晓晨老师。他们是师生,也是密友。
那个秋天很漫长,晓晨和这十二个孩子之间的故事是怎么也说不完的。
要说五音不全的她教孩子们唱歌,却得到孩子们的喝彩吗?要说美术课上,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吗?要说她班一个女学生被四年级一个小男孩打哭了,她像一个老母鸡一样冲上去,揪住那个小男孩的衣襟,最后自己却不争气地哭了吗?
这些点点滴滴,就像一把碎钻,洒在她的记忆里,让记忆闪闪发光。
那个秋天也很短暂。第二年,这十二个学生以全镇总分第一的成绩升入初中。这所村小也被合并到了中心小学。
据初中老师说,他们开学写得第一篇作文是《我的老师》,有12个学生写了晓晨老师。于是晓晨这个名字在中学传开。
时光如梭,晓晨已经在教育的路上走了几十个春秋。但是,那个秋天,是她一生中最快乐、最明亮、最幸福的时光。它像一道光,照亮了晓晨的教育之路。它让晓晨真正理解了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