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元璋废掉中都的原因,历史学家们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在凤阳民间,更是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说法。
一是没钱说。明史里没有关于中都的建设记载,但在《明太祖实录》中,轻描淡写地提了一笔:“诏罢中都役作,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资罢之。”“以劳资罢之”就是说没钱了,修不下去了。
这显然是托词,钱的问题在修建之初肯定都考虑过了,没钱是不可能动工的,再说了,没有谁花的钱,也不能没有皇帝花的钱啊?更何况,皇帝都入住过了,说明中都城基本上已经建成了,只剩下一些扫尾工程,又能花多少钱呢?而且,在罢建中都之后,马上就启动了南京故宫的建设工程,怎么会是没钱了呢?
二是地理位置说。在冷兵器时代,都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进可攻退可守才行。而凤阳地处江淮平原,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级阶梯逐级抬升,北部为平原、中部为高岗丘陵、南部为浅山,海拔最高处不过340米,几乎无险可守,所以据说在洪武八年四月,中都城竣工前夕,朱元璋回来视察,站在城墙上感觉了一下,觉得还是不踏实不妥当,于是就以没钱的名义下令停工了。
地理位置确实很重要,但对于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朱元璋来说,一开始就十分清楚这些,而且他前后视察了两次中都城建设,不大可能在完工之际弃之不用。
三是情怀说。话说朱皇帝做出在凤阳建中都城的决定本身就是出于故土情怀,所以有人猜测说罢建中都可能是因为朱元璋视察中都建设时,看到家乡人民因为大兴土木所遭受的痛苦,感到内心无法面对,只好选择停建。
这个说法也完全经不起推敲,如果真的是看到了家乡人民之苦,应该想到的是中都城马上就建成了,苦人们马上就可以解脱了,而既然是情怀说,更应该去做的是等一搬回来,就出台惠民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弥补建城给老乡们造成的损失,而不是就此抱愧而去,留一个烂摊子在自己的故乡,给自己的乡邻,这与一代枭雄的形象实在差之太远。
四是灾害说。有学者论证说朱元璋罢建中都是因为在建中都的那几年里,淮河发生过大的水灾,大水漫过凤阳境内入淮的最大支流河濠河大堤,因此让皇帝打消了在此建都的念头。
事实上,凤阳处于黄泛区由来已久,朱元璋为明皇陵所撰的碑文开篇即曰: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傍徨。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由此可见,生于斯长于斯的朱皇帝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乡是一个“天灾流行”的地方的,既如此,又怎么可能因为一两次水灾就罢建了宏伟的中都城呢?
五是威胁说。有明一代之前不远,发生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这对于后来的皇帝无疑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因此,据说朱元璋罢建中都是因为他一步步走上权力顶峰的过程中,身边的许多功臣都是江淮同乡,所以当他站在刚刚落成的中都城城墙上极目远望时,发现这些功臣们的府邸就在目光所及之处,由于立朝五六年来,有些人已经居功自傲,不仅常有违法乱纪之事,而且在朝中结党营私,这让朱元璋产生了警惕之心,他担心建都凤阳后,会助长江淮集团的势力,于是,为了政权的安全,他借口没钱停止了中都城的建设。
为了政权安全,这倒是个不错的理由,但倘若只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罢建中都的代价着实大了些,何况即使在南京,如果这些人要是真的想这么做,也未尝不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好还是学习赵家,再来一次“杯酒释兵权”才好。
看来这也是个不太能站得住脚的理由,那么,是什么让朱元璋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视察结束回到金陵的当天,就突然传下圣旨,停建凤阳庞大的中都呢?在视察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