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和4日早上各听了一遍《高效能人生的自我管理》第二课,主要对输入系统的四点进行了详解。
一、 以人为师
张萌是每年向50个人学习,在前一年年底计划好。
我在以人为师这点上做得非常不好,读书时代,很少向老师请教,一方面从小应试,习惯被满堂灌,习惯死记硬背,脑袋里疑问少,自己的想法少;另一方面从小敏感羞怯,总担心问错了或理解不了惹老师不开心,所以宁可自己琢磨,工作后也是如此。
但最关键的还是鲜有“决定性瞬间”,曾经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努力学习,也仅是为了改变家庭命运,一直到现在,在不喜欢的专业读了研考了高级职称,一路来很辛苦,但都是为了生存,出于一种安全感需要。所以这么多年都是挺稀里糊涂、痛苦郁闷,没有目标感,没有方向感,所以也不知如何努力,更不会去想以谁为师。
而且有个狭隘的观念,总觉得有目的有意识地接近人,似乎功利心很强,只会对自己确实喜欢尊重的人完全信任,才会主动沟通请教,所以供自己学习的老师也是屈指可数。另外也不会去想我有什么社会资本?对方要什么?我能付出什么?自己的言行都是发乎于心,都是很单纯很简单地交往。但其实这两点都是自己的“假清高”给理解歪了,主动向人请教,主动付出自己所有是现代社会中应提倡学习的双赢模式。
张萌说人是信息载体,要获得信息就要花费成本,适用的就是最好的,而且对人有要求比如社交能力,管理资源能力,还得考虑对方的意愿和时间配给性。这些都是我需要好好学习思考的,比如今年我想在情绪管理和读写上有所提高,我得先查查网上或本地有哪些好的机构或老师可供自己学习,找到后进行有计划地学,要记学习笔记,要思考反思,让学有所得,比如现在在学的《高效能人生的自我管理》课程,如果慧敏姐不要求我写学习笔记,且要求2000字以上,我跟以前一样听了就过,这个效果肯定差很多。
二、 阅读
张萌每年可以读一百本书,我是少得可怜,以前有空基本只读读微信文章,所以在新知识新技能获取上也是少得可怜。
从小只被允许看课本,阅读量极少,枯燥乏味,学习压力又大,所以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阅读障碍,读得焦虑难受,所以也不愿读。在这个课程里,她说人有些是视觉型,有些是听觉型,我不知道自己是哪种类型,但按以往感觉似乎听书时注意力更集中些,所以以后可以考虑多听书。
另外在选择书时,目前我是没有计划性的,只是哪里看到或听到哪本书好抓来就读,这个以后还是要多思考一下,围绕自己的目标,尽可能选择好书来读。一方面避免漫无目的的散漫,另一方面尽量把时间花在好书上。
她的读书笔记法值得参考,先把书通读一遍,把20%值得精读的书做读书笔记,先把目录抄一遍,再做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复述,记下对自己有用的金句。把不用精读的书里好的句子抄入灵感笔记,日后还会查询的书盖印后放入书架,其他的处理掉。读书尽量做到内化。
时间上,她的黄金时间是4点多到8点半,我能自我控制的时间也只有是早晨,但没那么多,大概5点到7点,在这一段时间里,用来读书提升自我比较好。其他时间都不可控了,但也可以学习利用碎片化时间,这要慢慢摸索。
三、培训班行业会议
在工作的专业领域似乎对进一步提升没有想法,所以也没有兴趣去参加培训班行业会议。
但可以在自己急需提高或感兴趣的领域,多开拓学习机会。自己在文史哲上非常薄弱,需要花力气提高,去年找到了一网校,可以跟着一起学。自己对心理学、家庭教育方面比较感兴趣,虽然参加了心理咨询师、亲子沟通师培训,拿到了证,但没实操经验,也没进行深入专业地学习,这一块值得花力气去找找好点的线上线下培训机构,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实操能力专业些。
同样可以参考张萌的记笔记方法,她说的康奈尔笔记法需要了解一下,从大纲、明细和总结三块来进行,目的还是学有所得吧。
四、行走有力量
张萌到目前已经走了40多个国家,而且她会自己构造旅行团,从身边人那里获取知识或者也会考虑自己能发挥什么作用。
我走过的地方很少,但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少,最主要是没带着脑子去旅行,比较没文化。今年的元宵节算是一个开端,一家人开车70公里到一古镇看花灯巡游,路上背了辛弃疾的《青元案 元夕》和欧阳修的《生查子 元夕》,现场结合着词就挺有感触。以后可以参考这个模式,节日期间短途旅行结合文化。
至于自己构造旅行团,这可能要以后再考虑,先把自己力能所及的事做好。
另外旅行笔记,也是值得借鉴,尽量多动笔,争取旅行一次比一次更有文化更有意义更有进步。
张萌说人与人不同,是因为输入系统不同,确实是,想想周围比自己进步多的人,无论读书思考行走交友都是不断地在自我迭代,比如跟我一起学心理学的有些学伴经过五年的努力已经在这个领域学有所成,而我还只是本本族。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迷茫糊涂中,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在原地打转,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想想真是可惜。但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非常感谢慧敏姐今年拉着我飞跑,把我从漩涡中拖出来,就如她送我的明信片里的话:有些路,你走下去才知道有多美。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迎来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