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可伦理学》读书笔记系列之两种思维范式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特点
周辅成《序》
一、两种思想范式
施莱格尔:一个(西方人)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这个概括非常精辟,他指出哪些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就在于题目开创了一种思想范式,此后的思想家总要在他们的基础上往前走。就中国思想文化而言,我们可以套用一下施莱格尔的话:一个中国人,天生不是一个儒家,就是一个道家。
尼采也是这样的人物,他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对悲剧形成的两种力量进行了概括,一种是酒神精神,一种是日神精神。
如果简单对应的话,儒家是日神精神的代表,道家是酒神精神的代表。柏拉图是酒神精神的代表,亚里士多德则是日神精神的代表。话可以用另一套话语来对应,日神精神是现实主义的,就像杜甫的诗歌;酒神是浪漫主义的,就像李白的诗歌。
沿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创的这两种思想范式,思想史形成了两条泾渭或分明或交织的河流,沿着柏拉图路线走的有奥古斯丁、莫尔、沿着亚里士多德路线走的是阿奎那、培根。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二人哲学的不同,根源在于他们思考哲学问题的科学基础不同,柏拉图是数学的,因此善推理重想象;亚里士多德是生物学的,因此善考证重实践。
二、伦理学的特点
一、关于善。善恶是同一种力量的两面,这是一种向上的生生不息的力量。玛蒂尔德的虚荣与荣誉感也是源自于这种力量,丢失项链前的玛蒂尔德是虚荣的,丢失项链之后的玛蒂尔德把虚荣变成了荣誉感,所以,虚荣和荣誉感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而已。善恶的转化在于适度,怎么才算适度,就是能够促进生命绽放的就是适度,否则则是过度。在这一点上,儒家和亚里士多德是相同的。
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恶行是因为无知和思考错误。人并没有明知故犯的道德弱点。很认同苏格拉底的观点,学生的很多问题不是道德问题,而是能力问题。比如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是理解力问题,就是拖延症患者,而不是道德问题。如果我们总是把学生的问题归结于道德,那么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亚里士多德:道德依赖于智识和理性,也依赖于意愿或意志。依赖智识和理性的是哲学智慧,依赖意愿的是实践或道德智慧。
二、关于中庸。这里的中庸不是调和与折衷,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这种目标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接近,恰如其分第取得。干老师的中庸解释学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不偏不倚的态度就是悬置自己的偏见,恰如其分取得就是让多方对话,而不是灌输,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中庸是实践的态度,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是建设的。
三、关于公正。公正分为自然的公正和约定的公正。自然公正是为了保证个人自然需求的公众,约定公正是为了保证大家共同利益的公正。自然公正,比如人的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是要保证的,而约定公正,比如公开场合发表观点的自由和不能进行人身攻击的限制。本段纯属猜想。
四、关于友爱。希腊以友爱为基础,而中国则以亲爱为基础,希腊重朋友关系,中国重家庭关系。这种区别的根源在于民族关系不同,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不同。不过殊途同归,最后都有往仁爱的、兼济天下的路子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