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去理发,老板聊起他家小孩儿,做作业总是拖延,得天天守着,一会儿走神,一会儿玩橡皮,就是不做作业,稍微施加点压力,就开始哭。最后闹得脑壳疼,直接送培训班,眼不见为净。
其实呢这有可能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低,因为自我效能感底下的孩子,通常是体验了较多的失败行为。因为有可能他学习了,但是每次结果不好,起初也是比较积极去面对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却发现效果不理想,然后他内心可能会对自己说,我不是不想学,我是真的学不会,开始否定自己,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卑。所以在他们身上会表现出懒散,或者有些具有破坏性,或者破罐子破摔的行为。
那么可以如何来应对呢?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来改善情况。
所谓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是否具备开展具体学习行为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预测,简单来说就是我能不能做到某件事的评估。
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简而言之,就是降低目标,让他看到自己是可以做到的,并从中获取成功经验,恢复信心。
成功经验多的人,会在完成前一阶段的目标之后,会对下一个阶段的目标产生正向的期待,所谓的从成功走向成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更多的体验到成功是提升个体自我效能感最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
操作建议
1. 建议并指导他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从较低的目标开始,以减少失败的体验,例如争取排名进步一名两名,或者提高五分十分,以这种方式让他能够做到。
2. 学会多做一些纵向的比较,使他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形成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良性循环,让他找到成功的喜悦,后面就会有信心。
3. 引导他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把成功的努力和能力相联系起来,将失败与不够努力相联系,从而增强个体自我的效能感。事后自我反省,例如作业试卷的错题集,找出问题,克服问题。
人的每个行为情绪和期待深受归因方式的影响,明天分享关于积极归因的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