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这本书又名《故道白云》,豆瓣评分9.0。我在樊登读书会听的是《故道白云》这个名字,然后一直找不到,后来才发现名字改成了《佛陀传》。本书的封面说是佛学爱好者的入门书,而翻了下来其中内容都是佛陀一生的故事。我要强调的是并不是佛教寓言。本书一共三部分,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目前我只看完上篇,也就是悉达多潜心修炼成佛证道的过程。而我想写的,并不是记录这些故事。作为读书笔记,我一直想写一些自己的意见。
首先是家庭与环境
我之前看《断舍离》这本书有一句话非常喜欢。就如同四个人的房子要你一个人收拾(断舍离),很难收拾的好。而生活在世上,起码有社会、家庭、自我三个因素在影响着你的人生。所以不用太沮丧,你只有三分之一责任而已。
一个人成功的原因,其实既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脱离家庭。而悉达多的成功之路上,先天的条件其实影响了很多。
了解佛陀故事的人因该知道,悉达多出生时就被当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出生之前就有先知寓言:“这个孩子下生下来,不是最伟大的君主就是最伟大的导师。”出生之后又有当时婆罗门的僧侣断言:“他将成为最伟大的导师。”
当然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是如果是真的呢?美国的学者做过一个实验,去一个学校随机宣布某几个孩子是智商超高的天才。几年后再去追踪这几个孩子,结果这几个孩子的成绩竟然远远超越了其他孩子。原因是当初毫无根据的断言让孩子们变得自信,而教师们也真的觉得他们智商高,不知不觉的在教学精力上优待了这些孩子。
悉达多出生时的寓言,我想当时可能整个国家都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期望他是证悟的导师,会有一些自己未觉察的语言和行为影响着悉达多。结果悉达多真的开始关心生命的意义,思考哲学问题。然后真的成了证悟的人。
这里面体现的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一行禅师中的另一本书《和繁重的生活一起修行》中的修行方法,一样牵扯到无时无刻的心理暗示。比如早上漱口时默念:我将我的嘴巴洗净,愿我今日不会口吐恶言,多说爱语。
而悉达多是净饭王之子,是个王子,享尽荣华富贵。当时的印度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上层人士的享受无非是色声香味触。并不如现代富豪到处游艇滑雪等等各种极限运动的刺激,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刺激是追求不完的。就当时印度社会的色声香味触来说,是很容易厌倦的。你想吃可以吃到啥好东西,能吃哈根达斯之类的甜食吗?能听到莫扎特的曲子吗?当时人员流动少,也看不到超模美女。所以一个王室成员能享受到的感官体验也是有限的。一旦厌倦了之后,就走向了心理升华之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悉达多的妻子耶输陀罗。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耶输陀罗极为体谅悉达多。在悉达多准备放弃王子身份出走修行的那个晚上。耶输陀罗在痛苦的心情中在暗中为悉达多备好了马匹干粮等等。然后躺在床上假装睡着,任由悉达多离去。因为她觉得悉达多将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导师(可以看出预言对悉达多周围人的影响)。要是和有的女士一样要死要活,我想悉达多是迈不出这一步的。
其次是王室的威仪
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这个世界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在悉达多证悟的过程中,一行禅师有意无意的提悉达多的帅。没错,悉达多是一个大帅比。是一个,不戴宝石首饰比戴了宝石首饰还帅的大帅比。而且王室的生活给了他举手投足一股贵族风范。这种贵族风范是很难得的,需要几十年的潜移默化。在欧洲一个贵族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形态礼仪。这种贵族风范把他和一般苦行僧区别了开来。
如果说在王子时期所有人对他另眼相看是因为预言。而苦行路上大家对他另眼相看,我就只能理解为帅和贵族气质了。甚至有一个国王提出要和他平分江山。他可以和婆罗门谈笑风生,要知道婆罗门可是最上层的种姓,一般人是看不上的。说明婆罗门一看他的举止就把他当做自己人。
而就算佛祖证悟之后,书中提到所有人一看到他,就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仁慈和安宁。我不知道怎么和你们说这种感觉。我去庙里烧香时,曾经看到过一个和尚是这样的。不过也就看到过一次。
佛陀的训练不仅仅心的训练,其实还是身体的训练,当然两者可能是一体的。这本书和我之前看得佛教书籍不一样,大乘佛教常常说身体和粪土是差不多的。不过这本书的佛陀却强调身体是渡苦海的舟子。而最初佛教的传播,也是人们看到僧侣身上散发出的祥和庄严。据说王阳明成圣后也是气度不凡,可见这是偶像的必要因素。
不过并不是所有僧侣都能做到佛陀的境界,贵族仪态哪有这么好学的。佛陀最初让自己的弟子给其他人剃度。弟子说这不行,我不知道怎么做啊。佛陀说你就照我平时做的做就好了。弟子说这不行,你威仪具足,所以可以让人心诚。于是就弄出了条条框框的剃度仪式出来,后来仪式越来越多,也就成了现在的大乘佛教。
一开始佛陀教人的仪态,也不过是如何穿袍,持钵而已。做一个看上去体面的人。
最后我想谈谈原始佛教
一行禅师是个越南人,所以应该修的是小乘佛教。不讲大乘佛教那些条条框框的,只求渡己。不过却符合我心中的逻辑。大乘佛教三千经藏,大多后人附会。就书中的故事,资质高的人,根据佛陀的方法三个月就可以证道。要是大乘佛教三千经藏,全部看完就三十年过去了。当初佛教这么多菩萨、五百个罗汉,还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修得。之后的和尚一辈子都没有修成菩萨的,可见大乘佛教不对。修佛没有这么难,成佛的标准也没有这么紧。正如禅宗所言,你钻到文字里去,反而无法理解佛学本意。
我认为佛的创见,是把冥想的法门带入生活,讲究的是平常心。其实说起来简单的很,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不过又是极难的,“一般人吃饭时百般挑剔、嫌肥拣瘦。看见有好吃的就忍不住贪吃;看见不好吃的就起嗔心不吃。该睡觉时不睡,却胡思乱想,千般计较、千般思量。”虽然是吃饭、睡觉这么简单的事,可是究竟有多少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吃饭、安安逸逸地睡觉?有的人食不知味,有的人睡不安心,如此一来,人生其他事又怎么能做得好呢?
无论是四圣谛、八正道,都是让人感知平常生活的滋味。虽然很简洁的生活,只要赋予意义感和专注(正念),那就会过的不一样。不仅吃饭是修行,睡觉是修行,呼吸(冥想)、走路(行禅),都是修行。佛陀的饭是讨来的,佛陀的衣服是死人身上扒下来的。但这无碍于饭的滋味,衣服的保暖。这本书中的佛陀并不像大乘佛教一样的摒弃欲望。而是不被欲望所奴役,感受生活的美好。其实我们时常处于麻木状态中,我以前心灰意冷时连旅游都无法好好的欣赏风景。正所谓禅师所说的“有目而不能视,有耳却不能听”。
我举个吃东西的例子,就拿蓝莓来做比方,如果我自己的吃饭,直接就塞嘴里了。其实吃东西之前可以做一个功课。你可以举着这枚蓝莓想象一下,这颗蓝莓是生长的场景,绛紫色的果实白天在阳光下沐浴着,晚上吸收着露水。根和枝叶不断输送着养分,农民的辛勤照顾,这颗果实到你这里经过了多少人的付出。再想象一下这颗果实放入你嘴里那一刻的口感,咬下果实时汁浆在你口中迸发,那酸酸甜甜的味道,咀嚼后划过喉咙的满足感。然后,你就可以真的吃了这颗蓝莓,感受它的滋味了。虽然听上去有点矫情,不过可以理解为一颗感恩的心吧。基督徒饭前要祷告,把食物作为上帝的恩赐,日本人开饭前会说一句“yidadakimasi我开动了”,一样是对食物的尊重。虽然英国人和日本人的日常食物非常难吃,但是心情可以是最好的调味料。而我国道教养生一口饭要嚼三十六下,也是为了专注于吃饭。宗教在这点上是相通的。
平常心,就是活在当下的功夫。当然也要加上自己的不断思索感悟。这也是一种正念。用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就是理解。理解就是爱和自由。现在西方倒是有很多做法和当初的佛陀差不多。就如上一段吃蓝莓的文字,就是我凭借记忆从《终极健康》这本书里叙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