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育部公布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这是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
1000万毕业生中,约229万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为近12年涨幅之最大!恐怖的数据使我陷入思考,作为即将进入职场的打工人,严峻的就业形势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我第一次审视自己,凭什么在这个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从校园的象牙塔朝着车水马龙的世界望去,世界的繁华能否给我一个安身之处?
蓦然有一种梦回高考填报志愿的感觉,同样是面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同样是十分稚嫩。第一次为自己做决定,第一次为自己的选择埋单。
不明白选择意味着什么,生活逼迫着我做出选择,我们尽可能的使自己的选择趋于正确,尽可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没有人能一直赢,也没有人会一直输。我们只有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认知,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走得更远,看得更高。
02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
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一个词语概括——幸存者偏差。
大学生活使我对幸存者偏差有了更深的理解:你可能在一次侥幸中得到命运的眷顾,获得超出你认知范围的财富,但并不意味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你能一直好运。大多数时候,如果我们不能正确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的话,就得为自己的某些行为付出代价。
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幸存者,正是通过不断加强自己薄弱的一环,才能在生活的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
03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每个使命就像是一个阶段性任务。不管我们在某个阶段取得多么耀眼的成就,抑或是一塌糊涂,时间从不会给我们解释的机会,我们没有永远的18岁,也没有永恒的青春。
流下的泪痕,是遗憾,也是欣慰,我们有阳春三月的美好,酷暑的燥动;金秋麦浪滚滚,寒冬寒气逼人。躲不过的四季的变换,也逃不过年龄的增长。
回望曾经,人生何尝不是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的感悟: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我们不可能永远的生猛下去,生猛是二十一岁的标志,我们真的会慢慢变老,捱生活的捶打。
在一个个最困难却最充满希望的日子里,我们满含热泪,我们向前奔跑,我们也永远年轻。在路上,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更多走心美文 关注 公众号
语见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