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宝宝小茉莉出去玩,正值某“高档”(费用高、自称与国际接轨)幼儿园课外活动时间。恰有了解幼儿园的打算,于是我便推着小茉莉过去观察一番。本就面积不大的活动场地被骄阳占掉了大半,小二十个孩子汗水湿襟地挤在带状的阴凉地里百无聊赖地抱着铁围栏,无声地看着园外的石头、车子、大树、我们和小茉莉手里把玩的狗尾巴草。一会走过来一个老师,吼着孩子们不能趴在栅栏旁然后就又躲进了树荫。
我忽然觉得,如果孩子父母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心疼。这个老师可能歌唱的动听,舞跳的曼妙,故事讲的生动,对孩子的用心指数却没看出来高在哪里。或许以此刻几秒推测全程太过于以偏概全。即便她们的职业素养和耐性都不低,然而被二十个孩子分摊,每个孩子又能得到多少呢?自己带一个孩子有时都会被磨的没耐心。暂且不论生活上的照看疏忽,它们心理上的人文关怀得缺失多少?
为什么父母宁愿多花一倍甚至更多的学费争着抢着把孩子送到这额满为患的“高档”幼儿园而毫无怨言甚至洋洋自得?原因大家都晓得——在中国这么有竞争意识的大环境里,家长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是从人文关怀和孩子感情需求的角度来看,或许他们已经输了。穿着“高档”的外衣就真的高档吗?打着国际教育理念的旗号就真的与国际接轨了吗?真正实施到位的程度又有多少?对于某些顶着“高档”头衔的幼儿园,这些糖衣不过是唬人钱财的炮弹。
所以我觉得在给孩子择园时父母还须放平焦躁不安的心,擦亮眼睛,要么找个真正高级的幼儿园;要么找个硬件设施合格、人数少点、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中等幼儿园。这样,就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