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站是拱门国家公园。尽管偏离了南北景观大道89号公路,我们也一定要去见识一下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貌奇观。
告别杰克逊镇一路奔南,从普若佛开始改向东南,渐渐的周围山林茂密牛羊成群的景致褪了去,取而代之的是岩石裸露寸草难生的苍茫荒漠。继续走,车外又有了变化,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不时还能见到坦如桌面的大片台地。我知道,这是走上了科罗拉多高原。
科罗拉多高原位于美国西南部,覆盖了犹他、亚利桑那、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四州之间的33万平方公里。高原上大多是砂质沉积岩层,亿万年来地壳变动无常导致岩层相互反复挤压,加之穿流其间的科罗拉多河冲刷切割,于是成就了令人惊叹的多种地形地貌,其中包括最具特色的5个国家公园。这天要去的拱门国家公园就在高原的最北端,其独特的地貌堪称当世一绝。
没多久,转过一个山坳,眼前的山体颜色骤变,虽说还是一样的荒山秃岭,却一改先前的土褐色,全部换上了一身铁锈红。在蓝天映衬下,那略暗的红色看上去倒愈加艳丽,特别入镜。同伴们激动得频频要求开慢点,生怕漏掉了哪一处靓景。
进得公园大门马上意识到,刚才路过的景象不过是在烘托气氛,就像剧院里开播迎宾曲,意在提醒观众大戏即将上演。
眼下,周围形状各异的突兀山石比比皆是,有如一个个巨型雕塑,而且几乎全都是通体的瑰丽红装,让人以为闯进了另一个奇异的星球。越往前走,石雕形状越是奇特,高低胖瘦无一相同,且各有其名,依次出场的有公园大道、法院大楼、通天塔、平衡石等。这应该算是序幕,我想。
望着这么多奇山异石不禁要问,它们浑身的铁红色因何而来。当时只顾惊喜没心思深究,后来爬网得知,这种现象在地质地貌学界叫做红层地貌,而科罗拉多高原是世界上红层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所谓红层,指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期间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中国丹霞地貌的发育形成虽然较晚,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但也被归为红层地貌的一个分类。
遍及科罗拉多高原的红层都属于同一种特殊岩层,也就是以当地原住民命名的“纳瓦霍(Navajo)”砂岩。这种砂岩含有不少氧化铁,在多种化学物理的作用下,1-3%的含铁量即可使岩石变红,这就是山体多呈铁锈红色的原因。也许可以这样说,对科罗拉多而言,纳瓦霍砂岩不仅是地貌奇观的奠基者,还亲自登台亮相为之添彩生辉。
猛然站到接连不断的红色大石近前,四个人都兴奋得不能自已,谁也顾不上谁,各自寻找称心的视角不停地按下快门。直到后来掠过越来越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拱门才回过味来,原来这里的天然拱门达两千座之多,有着天然拱门博物馆的别称。既如此,谁又能把它们赏遍看尽,倒是不求多只求精见好就收才对。
可能是认识到了这一层,轮到风景拱门、南北窗拱门和精致拱门这三处镇馆之宝现身时,我们已经不再大呼小叫地惊叹,已经能把那份喜不自胜的情绪抚平,凝神定气地专注于欣赏了。
这种引导游客渐入佳境的效果可能正是公园设计者所期望的。园区内各景点的分布虽说是自然天成,但预设的道路也还是能让游人自行决定到达各景点的先后顺序,按颜值由高而低循序渐进地安排线路,以免在重头戏登场时肾上腺素突然升高,太过兴奋致使心脏吃不消。
如果此前都属于本场剧目的序曲,那风景拱门(Landscape Arch)应该是正剧的第一幕,而第二幕精致拱门(Delicate Arch)则把全剧推向了高潮。
通往风景拱门的步行路较短,约1.5公里,可直达它的下方近距离观赏。但要去到精致拱门身旁,非得走过4.8公里的上坡路不可。我们望而生畏,便选择了与精致拱门空间距离仅700米的高台观景点,在那里拍照别有一种情致。
只见对面舞台般宽大平坦的山巅之上,精致拱门的身姿显得那么楚楚动人,宛如正翩翩独舞的红衣女郎。我们按下内心的激动,呆呆望着,那感觉如梦似幻,恍惚间以为真是在观看一场盛大的舞剧。再侧耳倾听,空中仿佛回荡着柴可夫斯基的名曲,是《天鹅湖》还是《睡美人》呢,一时分辨不清。
见到了清丽灵秀的精致拱门,我有一种此行无憾的感觉。要知道,犹他州招徕游客的这块金字招牌据说耐不得风雨侵蚀,没准哪天也会像马耳他的蓝窗一样从世间消失呢。
不知不觉中,阳光把人影拉得更长,该去南北窗观赏压轴的第三幕了。
所谓南北窗拱门(South and North Arche),其实就是一座巨型怪石,北面和西南面各开有一个大洞,如同两扇大窗。见过那么多奇形怪状的拱门之后,对这块怪石已经不稀奇了,甚至觉得它就该如此。既然见怪不怪,我们也就“入乡随俗”,很快融进了在“窗”下坐观日落的人群,静静地陪伴着夕阳西下,直到红霞布满天际。
多半天下来,真像是观赏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型舞剧。此时终曲奏响,人群仍然静悄悄的,还沉浸在缓缓落幕的美景中。远处,可见拱石的点点剪影,那是演员在向观众倾情致谢。观众席上,人们久久不肯离去,无声胜有声也是一种喝彩。
在这天造地化鬼斧神工的拱门之家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是我今生一大幸事。每忆及此,都要对上苍的赐予感激不尽。
欢迎批评,敬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