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书写“…”等几个字,会认会读“…”等词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体会…(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了解…(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用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养成…习惯,培养…品质,明白…的道理。
[设计意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表现“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由此制定以上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法、圈点勾画批注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初,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播放的图片,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适时总结,并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
多媒体的呈现,可以给学生直观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学生朗读完毕后,师生合作学习…等重点生字词。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组比赛读。
(2)学生再次朗读文章,并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事? /文章描写了…的景物(事物)?
学生讨论并回答提出的问题。师生交流可以得出:……。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扫清阅读障碍,为深入研究课文打好基础。
(三)深入研读
(1)学生再读课文,教师提出主题:文章写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文章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身上都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通过学生自由朗读,总结概括,明确:
(2)文章某句话/某个字/某个词在文中有什么含义?好在哪?
组织学生按照原来分好的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评价并总结……
(3)全班齐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启发我们什么道理?
通过多次研读,结合背景资料,师生问答明确:
[设计意图]
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请学生运用文中的…手法/词语写一段话,并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交流。 (仿写、改写、扩写、缩写、补充资料、谈谈看法)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环节,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升华情感。
(五)小结作业
(1)课堂小结:教师问: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2)布置作业:搜集/观看/整理有关的资料/视频,下节课和其他同学交流。;手抄报
[设计意图]
学生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知识更加体系化和系统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作业既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锻炼操作、观察、探究的能力。
小结作业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开放性的作业,可以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巩固所学,拓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