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高效笔记的结构。这里采用的是“空雨伞”结构:天空乌云密布{空}——这是事实,所以天空要下雨{雨}——这是解释,所以出门带雨伞{伞}——这是行动。
那么如何做呢?一下就是做笔记的原则:
【法则一】留出空余,行首对齐,用图、画、表等呈现“视觉效果”。
【法则二】在笔记本顶部3~5厘米宽的空白区域写下标题。
【法则三】按照“事实→解释→行动”这一“黄金三分法”记笔记。这三个要素可以称为“使头脑越变越聪明的笔记本三法则”。如果你使用的是方格笔记本,那么,这“三法则”将很容易实现。
关于各部分的重要性,是因使用笔记的身份不同而不同的。比如对于学生,可能需要更加关注笔记本的中部区域(解释),而对于工作的人员,可能更加关注的是右部分的区域(行动)。学生时期的学习笔记本,那么以“总结概括”为出口即可。可是在商业领域,如果不采取行动,那么,一切结果将皆为零。所以,工作笔记本一定要以“行动”为出口。
最后我个人比较赞同下面作者的原话,不论笔记记成什么的样子,说到底是对知识的整理。而如何整理知识呢?作者引入了一个专有的术语:知识框架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框架”。工作中的“框架”也可以称为“格式”。先决定好格式,然后将信息和想法按照格式进行排列、整理、归纳。这样一来,就可以快速高效地制定出一套高品质的企划方案或演示文稿。很多人不重视格式,但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格式,我们才能将所需的信息提炼出要点,进行有效整理。不单单是在工作、学习领域,就连在体育等领域也是一样,一流运动选手若想取得理想的成绩,也需将“框架”贯彻到底。所谓脑子转得快的人、聪明的人,其实就是能够将信息整理、存储在“框架”内的人。
以后自己看书也要有这种意识!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才好!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