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四周,因为EC4+4,是无比精彩和充实的难忘时光。感谢广州市教育局和电大提供的平台,在靠谱有料的女神老师Gina和Caroline引领下,我这普通的一枚中学英语教师,再次感受到了职业的重要和光荣,升级了对教育、教学的认知,收获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这四周,是沉浸在体验式课堂中不可自拔。两位老师让我们参与游戏、小组合作、个人任务、产出海报、Peer teaching等方式,充分调动了我们的多重感官。在全身心的体验中,我们带着一点愉悦、一点压力、一点求知欲,全程无尿点无困意地完成了学习。深度的体验带给我冲击,让我重新穿上学生的鞋子走路,才看到了做老师看不到的角度。收获太多,无法言尽,在此简单总结如下:
一、理念上的触动
教学活动有动有静为宜。第一周的peer teaching,同学们的warmer都设计得很棒,大家一直high一直爽。到了下午,精力耗尽的后果就出来了,我觉得自己几乎处于下线状态。做老师久了,有时候会理所当然地觉得,学生应该时刻保持最佳状态,或者一两个醒脑活动后应该快速活跃起来。今天的体验提醒我,有时候他们非不为也,而是实不能也。一方面要对同学有更多同理心,另一方面,在计划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考虑学生可能的状态。
于细微处进行德育。 Peer teaching之前,Caroline用ICQs让我们回顾了活动要求,还逐个确认每个人的桌面只能出现一支笔和笔记本的空白面,以便认真聆听和积极参与。我想到平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展示时,很少记得提前提醒学生聆听和参与,也没有阻止一些学生在台下忙着继续准备自己的节目。这是非常糟糕的做法。今后积极改正!
建设性的Feedback首先是非暴力的,非情绪化的,然后做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这个课程获如此高赞也跟老师一贯的constructive feedback有关。
让学生观察、思考、使用,学生会学得更好,知识留存效果更好。这些虽然是常识,但自己也没有做得很好。以后要自我经常提醒和反思。
每种方法各有千秋。教师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授课内容、学生水平和特点以及对授课方式多元化的需求。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备教材备学生不是一句空话。
教学上的收获
教学上的收获是最直接,写起来也是最多的。
好玩的Warmer。每节课,Gina和Caroline都是用Warmer开场的。Gina老师说,通过这个培训,我们能够体验和积累到很多warmer activities,然后用于自己的课堂。过去warmer对我来说仅仅是一个词汇,我很少组织warmer,也不太会组织。如今,对warmer有过这么强烈的体验,我再也不会忘记它堪比炫迈的醒脑效果。今后我会经常使用,我为自己掌握了这种简单高效的醒脑神器而兴奋!
英语国家的人喜欢在日常沟通中使用缩略形式。我们作为老师,有必要自己掌握并进行相应的教授,尤其是要让学生能听懂并能正确在口头语中使用。虽然目前校内考试几乎不考,但这对于学生在国外旅游和生活有帮助,值得投入一定的时间。
对于error correction有了深刻的认识。Caroline老师提出教师应该在教室里创造positive learning atmosphere to make students feel safe and supported and feel free to make mistakes。这也一贯是我的理念。通过学习opinions on errors,错误类型、错误成因、为什么要修正错误以及如何修正错误,我加强了理念,获得了更多有效策略和方法,感到被强烈附能。
cognitive depth, imaging, retrieval, personal organizing, repetition, use it or lose it, spacing, keyword technique这些词汇教学策略是基于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不光是词汇教学,所有的学习都可以运用这些策略。那么平时通过词汇教学,帮助学生逐渐内化这些策略,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们会受益终生。
漂亮的英语语音片段像音乐,有节奏有停顿,有高低起伏。Gina提到正常沟通中不会大声朗读,所以大声朗读不利于学生感受和学习intonation。我觉得在国内,大声朗读对学习英语还是必要的,但是在要求学生朗读之前应该在感受和模仿方面先下功夫。
在Caroline的引导下,我们回顾了所有授课方法的共性:contextualised language; MFP(meaning, form and pronunciation) ; personalisation;chance to practice; student's engagement; meaningful liking to the real world.回想过去看过的优秀课例,确实都很好地体现了以上共性。有这些知识在心,通过不断地应用和调整,未来可以给学生呈现更多好课。
语言教学分为两个板块,一是systems,包括grammar,phonology, lexis 和discourse。另一个是skills,包括输入类的listening和reading,以及产出类的speaking和writing。还学习了reading和listening这两种课型的三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常用的技能。学习speaking课型,对课堂中可能用到的sub skill 进行了活动设计。对学习者在课堂上不愿发言的现象进行了诊断,找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归纳了一堂好的speaking课有哪些特点,比如学习者应该相互包容,不该嘲笑别人,应该尽力说英语;老师则应该坚持要求学生说英语,同时有技巧地接受学生的答案,哪怕答案有误,另外老师不要纠正每一个错误纠正时要注意态度,避免粗鲁;教室氛围应该轻松,支持每个人参与;活动应该包含足够的结对和小组活动,应该有趣而多样。我认为无论什么课型,一堂好课都会体现以上特点。在梳理了前面的框架和细节特点后,我对好课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多维度了解和学习实践了分层教学。过去我尝试进行分层教学,但是缺乏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最终只做到了作业和课后任务分层。但即便只有作业和课后任务分层,对于学生的帮助也是明显的。今天从理念到理论再到实践,都获得了启发和脚手架式的帮助。比如分层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Content, process, product, learning environment。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A4纸都排不下的具体方法。老师们还找了高一教材的第一单元做了活动分层的demo。上完分层教学的课,感到自己又被深深附能了,也再次体验到,有时候缺乏创造力和方法只是因为缺乏知识。下学期就可以去adapt 了。短期内工作量必然会增加很多,但这是对的事情,慢慢来不要停加油吧!
让课堂拥有游戏力。这四周都玩得特别high,因为好多环节都是游戏化的。比如warmer:nasty or nice,明明就是一个听写quiz,但是它披上游戏的外衣后,我丝毫没意识到自己被小测了。那么以后确实要注意给课堂留出游戏空间,如果做班主任,班会课也可应用哦!
改变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式。帮学生批改作文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让他们少犯错误并且有能力自行纠错。对于达成此目标最有成效的显然是第三种方法,既指出错误又给学生脚手架式的帮助(code),在学生改错能力提高后,再慢慢撤掉code,让学生始终处于挑战区内。而我通常采取了第二种做法:直接帮学生改错。只有在面批的时候才口头使用第三种方法。这样确实容易让学生失去了自我纠正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更依赖老师,也让部分学生认为改错不是他的事。但是这第三种方法,并不是容易的事,要制定code,要让学生记住code,不光标记错误,还要跟进学生更正情况,前期可能要一文两改,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满的都是任务啊!但是对的做法还是值得尝试,而且如果以年为单位来坚持,我们有信心看到解放老师附能学生的光明未来。
三、被老师和同学赋能
优秀的老师引领我、进取的同学激励我!早上7点赶大巴,中午12:30开始上课,绝大部分时间我都能精神抖擞。除了体验式课堂的效果,这与授课老师Gina和Caroline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是分不开的。我越这么想,就越能找到证据:她们夸张的语气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她俩犹如戏精附体,时刻吸引我的注意力;明亮友好的眼神和高频多样的点赞让我对她们放下戒心,敢问最愚蠢的问题;她们恰到好处的轻推和精心准备的课件让我看到她们的热爱和认真;她们还经常从自己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既自然又拉进了师生距离。对我来说,再次穿上学生的鞋子,通过与老师相处,感受到学生对于老师外显和隐藏的期待,这种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见贤思齐的效果很强,Gina和Caroline是我的榜样,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像她们这么有感染力的老师。
除了老师优秀,班上的同学也藏龙卧虎。据我所知,我们班除了普通教师,还有校长、教研员,教龄有不到1年的,也有长达二十几年的。在这个高强度的学习中,除了个别同学,其他人不仅没有掉队,状态都没有掉过链子。无论Peer teaching、课后心得,我都从同学们的分享中获得了诸多启发和触动。跟大家在一起学习,让我深深体验到,一个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才走得远。
四、除了教学,获益的还有整个人生
我们当老师太久,以至于忘记了当学生的感觉。这个课程让我们in students’shoes,让我们从多重感官重新回忆起、感受到学生的需求和期待。课程中教授的知识其实很容易从别的地方获得,但这种深刻的换位和深度参与却是稀少的,也正因此,这些知识才能更快成为part of me。我想,这次课程会对我的职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课程中的不少知识就像学习做俯卧撑的知识,光头脑知道,不练习是没有长进的。如果没有持续的刻意练习、反思和调整,培训的效果恐怕会迅速淡去。另外,通过这个课程,我还要自己养成追问意义的习惯。课程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Everything you do in a lesson should have a purpose. 我要让自己习惯去反问自己所设环节的目的,甚至所做的每一件重要的事的目的,这样才能将宝贵的时间精力聚焦在宝贵的人和事上。最后,就是做对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以上所有收获,要应用起来,都会增加我的工作量,对于家有幼童,准备二胎,还要做班主任的我来说,改变,不容易。但是这次课程给了我体验,给了我典范,给了我镜子,让我多方面多维度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改变是必须的。做对的事情,从长远来看,能越做越轻松,前期吃点苦,是应该付出的代价。而如果选择做容易的事情,长此以往,只能离心目中的自己越来越远,失去掌控人生的信心,前期轻松,后期懊悔。那么,从能改变的地方一点点做出调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