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道德经》第十九章赏析
――――牧童对十九章的认知
前面牧童以牧童的理解诠释了“绝”“文”以及弃在本章中的释义,似乎仍有一些不够明了。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圣者是须要克已复仁复礼有的放矢的,既要自律以近道,又要扔掉与近道悟道用道相悖的想法或杂念。而这些想法和杂念也是智慧的产物,因与“道”相悖,所以必弃之。若以大小分,近道或与道并行的是大智慧,与道相悖的只是小聪明。圣者做到了这些,会使“民”被主动或被动地引导和教化,这对“民”是有极大好处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至高无上的仁是包含爱与义的,是有仁爱和仁义的,但“泛爱众,而称仁”,仁义是仁爱且正义。仁者是人,是人就有人所拥有的优劣属性。自然也有宗亲也有外戚。仁指泛爱众,仁也是修出来的,在修的过程中是有割舍的。父爱子对么,赵子龙万千军中救得阿斗,阿斗父掷斗于地说为孺子差点舍我爱将,云忙叩首于地称主公万万不可,自此肝脑涂地誓死相随。坊间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另张三有三子,张三能做到真正一碗水端平吗?还不是看谁有前途偏向于谁。牧童认为这里的义是小义是情谊。是仁义之中的与仁爱范围相悖的情谊。似铁木真杀安答札木合,似曹孟德杀陈宫陈公台。当为仁取大义而弃“小义”,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心里亦有杆称,自会拍手称快心服口服地上孝下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巧不仅指技巧技能,在此处指一切思想或制造业。现下的所有公司或产品或理念或服务均是以社会需求所产生,以服务社会而存在的。在此前提下才能赢利才能生存。以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心态做事自会越做越大,以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心态做事,不劳而获便会消失,甚至盗贼都没有了。
此三者(此三言也)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这三方面或说刚才说的这三方面,老子认为是文不足,是以才有民未孝慈民未获利盗贼四起的缘由。牧童认为这里的文有两解。若将圣解读为圣人,则此处的文指思想体系。有圣贤的思想耳熏目染的潜移默化,民众自会从仁从圣从道以顺道致用得以成全。若将圣解读为“皇帝”“主公”,则此处的文指政令(政府行文)。有国家的强制推行以律令约束制约引导民众向圣意或道靠近。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句是十九章的点晴之笔。圣者,仁者,巧者莫不是见素抱朴。修心正性,节欲顺道,以合于道。唯如斯做学问便少些弯路,或使教化民众少了些烦忧。
依做人或治国来理解都没错,理还是这个理。见素抱朴是根本。穷奢极移放纵自已是不对的,小则误人,大则误国,是与道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