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荒村,在电视上看过,听新闻中报道过,曾经在夜幕四沉之际上那里吃过饭,却从来没有走进过村内,领略它的风貌。长假的第二天,我第一次领略了庙荒村的风采。
庙荒村位于红旗渠畔,面朝一碧渠水,汤汤南流而去,背靠巍巍太行,一碧万顷。拓宽的渠畔路一路和红旗渠相依相偎,像是相伴相携的兄弟,宛如一对恋人。
村子东西走向的路全是柏油路,南北走向的路全由水泥铺就。村内房屋经过修葺整理,或有红泥泥就,或有白泥粉刷,皆整整齐齐,错落有致。临街的一户磨盘为基,竹子当墙,河卵石筑影壁,磨盘上书写着:我在红旗渠畔等你。
传统的石砌券门和摆在一旁的上水石,北方风味,乡村情趣,油然而生。
绿色是村子的主题,一尾修竹依墙而立,数珠月季花绕院落悄然绽放,各色树种高洁伟岸,披一身绿装,投下浓浓的绿荫。草坪填补着街区的空白,修整过的街头巷尾,一条条、一块块土地皆有绿色占有,连墙中间也“开辟出了“garden”,微小的空间,憨态可掬的神情,富有欧美风格。
已经过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时节,正是杏子结满枝头的时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绿杏出墙来”,一个月之后,麦黄时节,一定是果满枝头,田香四溢,引人入胜。
皂角树广场占据着村子的中心,也是村子的主体广场。一棵1200余年的古皂角树矗立的广场中央,但见浓荫蔽日,博大根深,树瘤、树洞的存在足见其成长岁月的漫长、经历的丰富和历史的厚重。1973年的拔枝后,古树发新芽,老树见新枝,焕发了第二个春天。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皂角树广场的后方,是一个小小的阅览小院,藏书虽不算丰厚,却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挥毫泼墨者甚众,飘逸着一股“秉烛夜读”的气息,疑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了!
“小扣柴扉久不开”,小小的竹篱庭院,一把锁分为两个世界,院内小路鹅卵石铺就,“三分春色到人家”,黄澄澄的“玉米”,红鲜鲜的“辣椒”,聚煞风景,夺人耳目。
80岁的老大娘坐在院子里,尽享落日余晖,清风许徐徐,孩子们白天的时候,到城里上学,做临工,干零活,晚上的时候都要回到家里。年轻的时候,她也参加过红旗渠的修建活动,见证了那段感天动地、激情似火的岁月。房前的小河,涨了又落,落了又涨,伴随着大自然的荣枯,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放养的母鸡悠闲的在觅食,信步于庭院,自得于街头,无丝竹之乱耳,惟私事之劳心。
村中的文体广场上,天蓝蓝,水青青,树碧碧,有老
翁在对弈,有妇人在闲谈,还有的在打着盹,“寿同松柏千年翠,品似兰芝一味清”,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是人们的最爱。
笑容是人世间最美的花朵,最美庙荒人享受着新时代的美,在经营着他们的大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