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天写作计划之十九 |
我是Edie,企业文化专家,写作者,演讲者,摄影者,热爱美和思考
此文为读书分享会做准备,分享的是《曾国藩》三部曲(唐浩明著),用的黄金圈Why-What-How分析法。
一、我为什么做这个分享?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在中国历史上,做到上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他们也被称为中国的“两个半圣人”,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孔子和王阳明各占其一,曾国藩只算半个。
我从读《曾国藩》三部曲入门,人生第一次有了偶像。曾国藩是一个宝库,值得一直研究下去。
二、我为什么分享这套书?
这套书其实是小说,以春秋笔法详细讲述了曾国藩中晚年时期的成败得失:从墨绖出山平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到北上讨伐捻军;从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开启洋务运动,到处理天津教案背上“卖国贼“骂名……把曾国藩的多重人格、集功罪于一身的复杂性很好的刻画了出来。比起其他史学书籍,更容易让人入手。
三、我自己有什么感悟?
有一个问题在于:为什么曾国藩这么受大家欢迎?
答案其实很简单:修齐治平,办事传教。做学问和做事情,精神修为和世俗成就,往往很难达成统一。而曾以其强烈的性格张力,在儒家精神的内在矛盾中、在晚清大厦将倾的困顿中左支右拙,居然取得了世俗和精神上双重成功,达到所谓“三不朽”,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能善始,能成事,能善终,确实只有顶尖人杰才能达到。
一是善始。曾作为一个汉人,一介布衣儒生,以小农家庭为根基,实事求是,困而求知,而勉而行,以中人之姿,实现了世俗意义上的飞黄腾达。
二是成事。做事方面:雷霆手段,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以稳健的军事风格,破太平天国、剿捻军,以开阔心态,办洋务运动;
做人方面:菩萨心肠,严于律己,知人善用,善于治家;
治学方面:哲学、文学、书法都有涉猎。
三是善终。躲过功高盖主之劫,发病而死(散步时脑溢血),谥号一等勇毅侯,门生遍及天下,家人福泽深厚,文化世家,才子辈出。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为其背书。
四、我的分享想带来什么给听众?听众会不会被"打动"?
分享目标是以小说为切入点,让大家更愿意去了解曾这座宝库,为自我发展加势助力。
让听众打动的方法预计是讲故事。
五、8分钟,时间如何安排?素材案例有哪些?
我最佩服曾的,一个是他极强的治学功夫,二个就是他绝地反弹的张力。
在追剿太平军的途中,曾几次九死一生。1855年在江西,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把湘军舢板全部引进鄱阳湖,然后全力围攻水师,曾羞愤之下跳长江自杀,幸亏被部下救起。1861年在祁门,太平天国李秀成率数万大军已杀到城墙下,祁门总共不到三千人,幕僚们几乎逃光。曾却淡定的写了遗嘱,枕剑而卧,随时准备自尽。
曾国藩在当时的遗书里告诫儿子,千万别从军,以免像自己一样一事无成。他懊悔地说:“用兵本非余所长,兵贵奇而余太平,兵贵诈而余太直,岂成办此滔天之贼?”“尔曹唯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幸好关键时刻,部下率军杀来,成功解围,可谓是绝处逢生。
3年之后,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天京、生擒李秀成。
设身处地地感受,曾能度过这些绝境,靠的其实就是信仰式的战略定力。面对各种挑战,多一些“平”和“直”,才大概率可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