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荫山房
广东四大名园,论名字,我喜欢清晖园和余荫山房。
古人以清晖代表父母深恩,源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荫大意是说得先人福泽,心存感激,二者均可归于孝思,颇有同工异曲之妙。不过,余荫二字还可作别解,园主邬彬自撰一联,可当注解: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一箭距离为百步,三弓之长犹言小也。园林集建筑、山水、花木一体,花木重要程度甚于建筑,建筑少还可称园,花木少,只好名居名苑了。下联意思是不言其明。
余荫山房位处番禺市郊南村,未通公车,交通十分不便,可以想象清末这一带定是郊野之地,草木横生,人迹稀少,既远且偏,又有南山在前,曰山房不亦适乎?可见余荫山房四字不是信手沾来,更不是文人的纯文字寄思,是意境合一,兼而得之,名符其实,且带点谦恭的意味,总的说来犹胜清晖之名。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赞赏过北京皇家园林,陶醉在江南私家园林,看其他园林便再无新奇与新意。更何况余荫山房只是园中的麻雀,五脏虽全,但弹丸之地无疑米上雕花,难有大作为。深柳堂、卧瓢庐、临池别馆、玲珑水榭,堂馆庐榭共同构成山房的主体,地方有限只能环列水际,一眼到底,一清二楚;少回旋曲折之妙,欠参差错落之态,总觉得少了一点余韵。现在加建了潜居邬公祠,面积扩大不少,但园祠有别,不能合二为一。更可恨者,弃正门不用,在北另建牌坊大门,外表变得气派,却颠倒了入园次序,甚觉别扭。邬彬那幅嵌名联,本挂在正门入口外,是进园必见,现在倒成了挂在后巷,游人遍寻不获,点睛之作顿成了蛇足,可叹。
整体看,余荫山房诸多不足,细微处,亦见其妙。园以池为中心,池上架桥,本无奇处,然而浣红跨绿桥,前后有廊,廊内有栏(美人靠),桥上有亭,廊桥亭巧妙合为一体。游人可行、可坐、可游、可观;鱼戏荷间,蝉唱柳上,水纹云锦,上下如画。确实颇有特色,难怪成了余荫山房的标致。岭南园林在规模上无法比美北京或江南,先天还有一样更是望尘莫及。岭南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有不凋之花,常绿之草,却是冬无白雪,尤其是广州附近,别说无雪,就是深秋红叶也不多见,春夏秋冬,其实只有春夏秋,少了冬景。气候如此,非人力可为,奈何。
如果,我说在余荫山房,不但可以欣赏红叶满院的深秋景致,还可以看到白雪皑皑的冬景,你会相信么?卧瓢庐是供客人小憩息的地方,堂前是排格子窗,又叫满洲窗,镌嵌着蓝白相间的玻璃片,非常漂亮。楼台水榭,红花绿叶尽收眼底,美丽仍是岭南常见的景致,若贴近蓝色玻璃片往外看,咦?你是不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满院绿叶尽变成红叶,火红一片,何减北国秋韵。若从二片重叠的蓝色玻璃片往外,哗,窗外却是一望弥白,残雪在枝,假山、瓦面、小径也覆盖着一层薄薄雪,雪光晃眼,好一幅小雪初晴之景。红叶与白雪,对南国暖地来说,有着难以言说的吸引力,谁料匠心妙手,能点铁成金,游人至此无不留连忘返、啧啧称奇。整个余荫山房,我最喜欢就是这个四季窗。
玲珑水榭,东边种桂,气蒸朝阳,以助其香;南面植梅,可闭北窗御寒却开南窗赏花;北面养兰,兰性喜阴怕风,须有古木高护;水中最宜莫过莲,水边最宜莫过柳,榭在池东,西岸插柳---明显经过精心布局,不可谓不妙,妙在顺其物性,尊其自然,和卧瓢庐人力胜天工,于无中生有,可谓二绝。
深柳堂藏三十多幅楠木雕嵌,出自各位名家之手的扇面小幅,美伦美奂,让人目不暇接,以刘墉的书法手迹最为珍贵;书画、雕工、甚至是纹理(木纹)无不可观。堂前古藤棚亦是一景,介绍说是爆竹花,开红色小花,花时满棚如火,“余地三弓红雨足”,红雨便是指落花满地的美景。可惜不是花时,无缘得见,但见古藤苍劲,盘曲如龙,显然是老宅旧物,让人悠悠有百年之思---后看到图片,却发现花色近似橙黄色,不知是导游说错,还时当初是红色,现变成橙黄色。
瑜园是邬氏后人增建,自成一格,又叫小姐楼,顾名思义,当是邬氏小姐居住的地方,闺房设在二楼。真是无巧不成书,刚上楼忽下起微雨,而楼上恰有一座听雨轩,“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想佳人妆楼偶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虽然望不见流水,但不妨想象。却不知哪位工作人员在楼上晒衣,颇煞风景。怅然下楼。
山水没有题词亦会失色,楼台没有对联,肯定更加无光。余荫山房对联颇多,亦可一记。就合我意是深柳堂前一联:“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邬彬只当了四年京官就致仕,不知是因官场失意还是一心归隐,观其将授官圣旨雕成大匾,挂在堂上,似乎又颇热衷功名。朋友倒不在多,若没有,书画文字亦难免寂寞。临池别馆的也不错,更见闲情逸心:“好作风月主人,邀来池畔鸥盟,领略诗情画意;莫放光阴过客,唤起花间蝶梦,商量红瘦绿肥。”这样的生活,谁不喜欢,只是难矣。
天雨人稀,小园独徘徊。
20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