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的时候,我在作文里写道,我有时候乐观,有时多愁善感,跟朋友在一起也会比较大大咧咧,有时却也会敏感脆弱,我认不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个性,觉得自己性格很复杂。
然后叶子评论说,性格的多面并不等同于复杂,当时我没能明白。
2
小时候看着亲人朋友们,逢年过节的时候,送礼走亲戚,或者邀请别人回家住,但是却搞得自己非常辛苦,我觉得非常之虚伪。
大略在别人面前,我们是难以完全展示真正的自我的,我们总习惯去做一个好人,然后隐藏自己的其他方面。
所以说偶尔几天还好,要是长久有人同住,严重侵犯自我的空间,就可以称之为久住成灾吧。
我是比较不习惯和别人一起住的,互相干扰,看视频的玩游戏的,看书的,不尽相同,你说道别人吧,别人还觉得你侵犯他隐私。自己想要听音乐公放的话,又会让别人觉得你区别对待,总之是不自由。如果是睡一张床,呼吸声比较大,或者不安分,那简直要命。你可以说我不大合群,我承认。
3
关于人类的面具,关于不同情境下自我的角色,最近却好像有了些不同的角度。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角色,又为什么会在众多的角色面具中迷茫呢?可能是关于自我的认知以及与这个世界关系的认知有所关联吧。
哲学经典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时常纠结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常常在想,哪一个是真的我,哪一个是伪装的我,而本心又是什么。有时候还是挺沾沾自喜的,觉得自己并不是个随波逐流的人,会反省自我,会思考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丧失赤子之心。
然而孔老先生说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做个空想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和自己是容易的,难的是如何去做,一切真理都需要实践去检验。
因此抛开实际的情境去寻觅一个空泛的真我,或许有点本末倒置了。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开心和满足,应当是与这个世界相处融洽的过程,而非用一个固化的自我去面对所有的状况。
4
假象一下,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你一定会收起平时的嬉皮笑脸,用严肃的态度去参与。而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候,过分的礼貌并不合理,戏谑和轻松的自我,才是正确的姿势。即使面对同一个人,你想解决的问题,面对的场景不同的时候,也该有不同的角色扮演。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大概就是在角色选择的时候混淆难辨,边界不明吧。
因此,如果一个人说自己耿直,不懂得如何说话,并用同一副态度去面对所有的事情,那么这个人一定不爱动脑筋,不爱观察,在某一个方面处理的很好,但其他方面大概就会差强人意。
归根到底,一个人与这个世界相处,最理想的模式便是你好我好世界好。
工作中该强硬的就努力让自己更带感一些,与爱人相处时就调皮轻松一些,做彼此的孩子也是不错的选择,与长辈相处时,就做个乖乖女,没什么大的冲突就尽量顺着一些。
当然这些只是其中一种解读模式,每个人的个性以及相处都会有所不同,而你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彼此舒服和开心。从短期来看,或许这样有些迁就别人,但找到彼此的频率,最终受益的不也是你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