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乎你开始跑多快,也不在乎你中间超越了多少人,需要的是你跑到最后。龟兔赛跑故事中,兔子睡觉的时候乌龟在跑,最后获得了胜利。而生活中,很多人都是会睡觉的兔子,所以要跑赢他们还是很容易的,只需要坚持一直跑就可以了。
复利公式中的迭代次数,就是我们成长中获得进步提升的次数,只要我们一直在迭代成长,我们总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所以成为20%或者1%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然后耐心等待时间的回报。
现在大家都追求效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感觉生活中很少有人能慢下来思考,自己想去哪儿,自己该做什么?好多人总是不停的从一件事换到另外一件事,从一个工作换到另外一个工作,从一个地方换到另外一个地方。而生活中很多事情,比如英语、比如编程水平、比如下棋、玩乐器,最后玩得不错,成为前20%的人,无它,唯手熟而。
所以我们成长的路上,也能通过坚持练习达到手熟的效果。而进入手熟的阶段,一般都不再是落后的了,因为这世界上对很多事情说得上熟练的人,真的不多。比如英语学习,看起来很多人到大学毕业学了十几年,可是考虑到起步阶段老师很多时候讲汉语,还有的时候做作业,时间并不多。再考虑寒暑假,平均每天能有半小时是真的在进行英语的听说读写。比如我一直到大学毕业,可能真正开口说英语不到10小时,朗读、听、读也不过几百小时,写总体算来可能只有不到100小时。这其中还没有考虑是否是有效学习,是否投入了注意力在里面。如果真的需要学好英语,比如丢到国外住几个月,衣食住行都得想都得说,最多半年学习时间就超过了我十几年的学习。而这种真正不会听和说就会受罪的刚需,会逼迫我们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会跑赢国内大多数学习英语的人。有一万小时天才定律,虽然这个方面很有争论,但是我想如果我能投入注意力全心学习一万小时的英语,也不至于太落后了。如果现在每天学习两小时,那么需要学习13年,终将变成英语不落后的人。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那么长,我好几次对朋友说我计划用5年让英语初步入门,他们说那太久了,你怎么不去报个培训班呢?我这时很多时候都忍不住好为人师起来。学习是需要耐心的,等待成长也是要耐心的,复利效应必须要足够的迭代次数才能出现效果。可能立志学英语的人很多,能坚持13年的人很少。可能对英语觉得能听懂一半多,觉得自己还不错,至少处于平均水平上的人太多。可是每每想到笑来老师说这种水平不过是文盲级的,我就坚定了坚持学习下去实现英语脱盲的决心。英语常用单词2万多,我们大学毕业只要求掌握6000来个,也太少了。我需要多去和用英语的老外交流,一方面能发现自己的落后,另一方面也能顺便学习,希望13年后我还能想起这篇文章。
我想起来去年6月看专栏说拿筷子的事情,然后开始了练字,一年下来效果还比较明显。从小学开始,我开始了很多次立志练字,可是最后连错误姿势都还没纠正就放弃了。可能我一次都没有坚持过21天养成新的习惯,而且我以前也不知道这事情坚持坚持就会了,容易得很。虽然初中就学习了卖油翁,但是也没明白无他,唯手熟尔的道理。
我想很多事情只要坚持做,用正确的方法做足够的时间,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回报。当然这里说的坚持是赋予了重大意义的那种坚持,而不是忍气吞声吃苦的苦哈哈坚持。想明白想要什么,然后找到获取这个东西的正确方法,然后持续的做,做到想要的东西出现位置。
参与重读活动快两个月了,间隔书写了不少的文字,看起来每一次书写都在变得更加容易。有的时候,也能写出比较有条理的文字,但是我并没有追求每一篇都写得尽善尽美。现阶段我的目标是写出自己的思考,每天坚持输出一点,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一定能对于我的成长有帮助。另外目前是起步阶段,经常写得很杂乱,主题也不突出,不过只要对于成长有帮助,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每个刚开始写东西的人,都上会做得很好,可能有的坚持写了几天,有的坚持写了几个月,而坚持写几年的就很少了。我想只要我坚持输出,一定可以成为在输出这件事上的前20%。我又不是专业作家,只要成为前20%,变成一个能把自己思考理顺,能输出比较系统的文字,就已经不算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