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非首发,首发于人民网强国博客2007-11-15 11:10:53。
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和培养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是学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认识、提炼和总结的办学特色。 ———题 记
朝暾初露,翔宇路、师陶园随处可以看到学子读书的身影,田径场、网球场跳动着晨练的人群;华灯初放,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凝眸思考与键盘嗒嗒合奏一曲奋进的弦歌;入夜,淮上灯火像一串串明亮的珍珠散落在黑夜里,学子们就像知识海洋里的采珠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切,得益于学校始终坚持用周恩来精神教育和培养学生;得益于用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育学生;得益于学校物态化的周恩来精神的潜移默化。
纳入教学 融于活动
周恩来精神纳入教学计划,能更好地发挥主渠道的作用。2003年,学校开始在大学生中开设《周恩来生平与思想概论》选修课,系统地讲授周恩来生平业绩、人格风范和精神实质。学校还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党校课程教学,将周恩来精神的教育有机地穿插其中,让周恩来精神进课堂。
教育者先受教。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教育好学生,老师必须先学一步。学校十分重视对周恩来精神的学习、研究,在经费、人员、条件等方面予以支持。学校相继成立了专门的学术机构———周恩来研究会和周恩来研究所,研究会成员先后主持省周恩来研究会重点研究课题3项,出版专著一部。王家云教授、黄明理教授、王频教授的论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播。
邀请周恩来研究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是学习周恩来精神的有效途径。石仲泉、李海文、廖心文、陈晋、赵春生、杨明伟、陈扬勇等专家,是师生经常见到的“明星”。周恩来翻译、原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范承祚,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侄儿周秉钧以及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是“周恩来班”颁奖的“常客”。
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是用周恩来精神育人的抓手。“弘扬恩来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淮阴师范学院创建周恩来班成果展”,它们记录了大学生们追寻周恩来精神的足迹。2000年,学校开始开展创建周恩来班活动,目前有班级900多个、学生50000余人次参加了创建活动,其中有7个班级获得“周恩来班”称号,11个班级获得“周恩来班”提名奖,13个班级获得入围奖,14个班级获得创建奖;全校有7000多名同学申请周恩来奖学金,146人获得周恩来奖学金。
抓好“第一堂课”和“毕业一堂课”。每年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必修课”是集体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召开的第一次主题班会是“我心中的周恩来”,畅谈“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的责任”。有关老师结合大学生涯设计和适应大学生活等教育活动,引导新生像周总理那样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光,科学规划人生。为了让周恩来精神的“种子”继续生根、开花和结果,我校十分重视毕业生毕业前夕的周恩来精神教育活动,通过举行“毕业生如何弘扬周恩来精神”讨论会、周恩来塑像前文明离校宣誓仪式等方式,号召毕业生像周恩来那样爱岗敬业,号召学生到苏北去、到农村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学生在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强化周恩来精神。学校把周恩来精神育人工作与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教育相结合,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
营造氛围 润物无声
物态化的周恩来精神,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学生。走进我校,你会感到浓浓的周恩来精神的氛围:我校在王营校区主干道树立一块“励志石”,镌刻着周恩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交通路校区综合楼的墙壁上和王营校区的图书馆里,镌刻着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的著名诗句;在交通路校区和王营校区的主干道上设立了30多座以周恩来名言警句为主要内容的灯箱;在王营校区图书馆的大厅里,敬立着一尊周恩来半身塑像。校名、校报名采用周恩来的手书集字,我校标识以凝聚着周恩来精神的纪念馆为主体,增强了对周恩来精神的宣传力度,扩大了周恩来精神的全方位的影响。
学报是研究周恩来的重镇。1998年,学报开辟了“周恩来研究”专栏,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多次被江苏省期刊学会评为优秀栏目,2006年该专栏还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学会评为优秀栏目。以该栏目为依托,我校周恩来研究会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定期出版《周恩来研究》专辑。
校报是宣传周恩来精神的重阵。1997年1月5日,推出了《总理风范》专栏,已精选周恩来嘉言懿行小故事147个,教泽师生。学校于2000年创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翔宇网”,选用周恩来的字“翔宇”作为网站名称,同时开辟“学习恩来”专栏,选登有关学习周恩来的参考文献和同学们的学习心得,报道学校开展学习周恩来活动的情况。
服务农村 放彩基层
春风化雨润桃李,换来满园硕果香。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5万多名各类优秀人才,大多数一直扎根奋斗在江苏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据不完全统计,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市基础教育系统90%以上的业务骨干是我校毕业生,其中,仅在淮安、宿迁两市工作的我校毕业生中,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劳动模范和优秀工作者以及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的就有100余人。淮安市楚州、淮阴两个区的中学校长9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
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近80%的毕业生在苏北、在中小企业、在西部地区就业。2003届数学系毕业生黄海波是位孤儿,毕业时毅然选择了赴西藏任教,以报答社会的养育之恩。2003届化学系毕业生徐文芳志愿到广西柳城县西安中学任教,成绩突出,被共青团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选为“放飞理想———服务广西”志愿者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广西各地巡回报告。服务期满后,主动留任广西。2004届英语专业毕业生於亮主动放弃优越的工作岗位,奔赴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小学任教,2005年7月,共青团陕西省委、“西部计划”陕西省项目办联合授予於亮“陕西省‘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称号,陈仓区政府特意给我校写来了感谢信。2007年,在江苏省委首次选拔应届高校毕业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任职的1011名大学生中,我校有95名同学入选。
我校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培育大学生的经验,登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校领导参考》等媒体醒目位置。
蓝天下,大片大片的菊花,金灿灿的光芒连成一片海洋,周总理仿佛在俯瞰着,凝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