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阅读台湾名家林清玄50年创作代表作“清欢三卷”——《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境明,千里皆明》。或许是过了荷尔蒙飞扬的岁月,“清欢三卷”中让我兴趣最浓是第三部《境明,千里皆明》。
《境明,千里皆明》是林清玄禅意美文的代表作,收录了45篇经典散文。作者在序言说:“世界如此隐晦暧昧,我们的心要像大圆镜,凡所鉴照,尽皆清明”。这句话,让我联想起禅宗神秀大师很有名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说的佛教修行的一种方法:渐悟。开悟之后就是林清玄说的大圆镜,内心清明,一切皆明。从这个角度说,这本《境明,千里皆明》里记录了林清玄在人间游行对佛经的思维和体悟,以佛理洞察人间万象,可以说是他渐悟的修行记录了。
拜访高僧大德
林清玄生长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里,从小经常跟着家人参加村里的寺庙活动。这些民间信仰的活动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在林清玄的心里埋下了种子。这些种子真正生根发芽时,32岁的林清玄毅然辞职,入山修行。
林清玄的皈依师是圣严法师,禅宗曹洞宗第五十代传人。他建议林清玄,好好读读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和《空之探究》,对了解禅宗有帮助。果然,这两书给了林清玄很大的开启。顺藤摸瓜,林清玄又读了印顺导师的《妙云集》,这本书对林清玄的影响深远,如果有初学佛学的人向他请教看什么书时,他都推荐《妙云集》。
在《曼妙的云》里,林清玄写下了《妙云集》对他的重要影响:“一是出世与入世并重,二是要佛学与学佛并行,三是大乘与小乘同钻,四是超越神化与俗化,五是要走向平实和长远,总而言之,就是在中道里,一步一步稳健地向前。”
在他的心中,印顺导师是“和天一样高”的法门龙象。因此,当他有机会亲近印顺导师时,他居然失眠了。等真正见到印顺导师时,他“发现与我在书里得到的印象有一点点不同,书里的导师智慧如海,是严肃而知性的,就是他的相片看起来也是威严庄肃,但现在坐在我面前的导师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散发着慈悲的香气,那样的温和而感性,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这种心情就跟小女生见到崇拜的明星一样,一个普通人、一个文人的情怀袒露无已。
见到心目中崇拜的法师,记录下他的所言、所行是必须。身为读者,我们在《曼妙的云》里聆听了印顺导师说的很多富有启迪的法语。他说:“最重要的是实践,实践是禅最要紧的东西。”还有,他说:“佛教徒应该用几个角度看问题,一是自然,二是广大,三是圆融。”等等。这些话语对于没有机会亲近印顺导师的人来说,看了也很欢喜。
林清玄一年四季常在国内外游走,拜访高僧大德是他经常做的事。因此,我们在他的笔下,可以听到很多高僧大德的法语。对于初识佛学的人来说,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美好。
谈公案
禅宗不立文字,但留下的文字是最多的,尤其是禅宗的公案。很多时候,我都看得莫名其妙,不解其中的真意。林清玄初学佛法时,也有这种困惑,但随着法理逐渐深入,他慢慢地理解了。
在《日日是好日》这篇文章里,他写了一个云门禅师的公案:有一天他遇见饭头(厨房的伙夫),就问饭头说:“汝是饭头吗?”饭头说:“是。”禅师问他:“米有几颗?颗里有几米?”饭头无法回答,禅师就说:“某甲瞻星望月。”
云门禅师究竟说了什么啊?林清玄翻译成白话文:“你见到身体里的有佛性?佛性有身体吗?”饭头没有这种体证,无法回答,禅师就开示他:“你看星星的时候,也要看到月亮啊。”
经过林清玄这么一解说,身为读者的我顿时觉得禅宗公案并不是深邃难懂,只是自己还不理解而已。类似的谈论禅宗公案,在书里的其他篇章还有。因此,对于一个学佛的人,不妨把他当成佛门师兄,读他的书就是听听他对佛经、禅宗公案的理解。对于普通读者,倒是借由林清玄的书了解佛学的趣味、真味。
观世间万物
《阿含经》的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国人间游行……”
林清玄喜欢经典这样的开头,令人沉思。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林清玄认为自己并不是在大地奔波,而是游行人间。
既然在人间游行,必然要经历某些人、某些事,有些转而忘之,有些在无垠的时空寄情。
在《黑暗的剪影》里,林清玄写了一个流浪的剪影者的故事。林清玄请他剪一幅题名为“黑暗”的影子。剪影者用黑纸和剪刀,剪了一个小小的上弦月和几颗闪耀的星星,还告诉林清玄:“本来,真正的黑暗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但是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我们总可以在最角落的地方看到一线光明,如果没有光明,黑暗就不成其黑暗了。”剪影者的一翻话让林清玄反复回味,尤其是“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对他触动更大。
在《佛鼓》里,原来寺庙里的晨钟幕鼓、悬挂的木鱼、出家人穿的僧鞋都有特定的含义。比如僧鞋,林清玄这样写道:“僧鞋的破六个洞是要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低头是谦诚有礼,看得破是要看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要看破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参破六道轮回,堪破贪嗔痴慢疑邪见六大烦恼。甚至也要看人生的短暂,人身的渺小。”
世间万物,缘起缘灭,生生灭灭,都有它的因果。林清玄正是将佛理契入日常的生活里,以清明之心观世间万物,万物在他的笔下才那么兴味盎然。
正如散文评论家楼肇明先生所说:“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这种风格写作在《境明,千里皆明》尤其显著。因此,想要真正地理解林清玄的文章,最好要有点佛学的常识,即使没有也不要紧,只要有一颗清明的心也行。因为,这正是这本书想表达的全部意义。
原创文:灵林玖玖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