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檐铃化语
01
哈哈哈,想多了吧,就知道你会戳进来。我可是有节操的人,不是谁的豆腐都吃的,我想吃的是青龙老豆腐。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水豆腐(即老豆腐)就随着满族人一起举家搬迁来到我的故乡——青龙,安营扎寨,落地生根。据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青龙的老豆腐也在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02
记得小时候,家里物资缺乏,菜品很少。除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就再无其它。那时候要是吃上一顿水豆腐,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心里都乐开了花。
吃豆腐容易,做豆腐还真是一件麻烦的事。那阵势就如唐僧和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一样,你挑着担,我牵着驴。
每当做豆腐时,爸爸用扁担挑着满满的两桶水,妈妈负责端着用水泡好的黄豆,我负责在前面拉驴,弟弟跟在后面赶。一家人浩浩荡荡地奔向磨坊。
到了磨坊后,爸爸先用蒙眼把驴的眼睛蒙住,然后再把驴套在石磨上。随着“驾”的一声,驴就乖乖的围着石磨转了起来。
妈妈一边往磨眼里加豆子,一边加水。不一会儿,白花花的豆浆就从石磨的缝里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
我站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驴拉磨的场景,感觉很有趣。驴在拉磨的过程中,有会不识相地,边走边“噗噗”地放屁;边走边“嗤嗤”地拉屎。每当这时,我就忍不住发出“咯咯”的笑声。
等到豆子全部磨成浆,爸爸把豆浆收到水桶里。然后,一边收拾烂摊子,一边无奈地说“懒驴懒马屎尿多啊!”
03
爸爸把豆浆挑回家后,妈妈烧半大锅开水。把磨好的生豆浆倒入水中。再找来纱布,过滤掉豆渣。
准备就绪后,盖好锅盖,用灶膛里的柴火,把生豆浆加热煮沸。煮沸的豆浆,会冒出排山倒海的豆沫。这时要用勺子不停的搅锅,并且马上撤火,以免豆沫喷出大锅。
接下来就是撇去浮沫,等着豆浆冷却了。豆浆冷却的过程中,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皮,非常有营养。豆皮加白沙糖,可以去火、止咳。
一般在形成三到四个豆皮后,妈妈就用准备好的卤水开始点豆腐了。点豆腐可是个技术活,要用一只手缓慢地一点一滴地把卤水均匀地倒入锅里。另一只手要拿着勺子不停地搅拌。直到锅里出现凝固物时,立即把锅盖盖好。
大约30分钟后,一锅味道鲜美的老豆腐就大功告成了。
04
吃豆腐也非常地讲究。
首先,要配好调料,其中在青龙必备的调料是“卤子”。卤子的做法是用白菜或瓜切碎,放上肉丁,再配上各种调料,浇汁做熟。
其次,要把豆腐放在柳条编织的豆框里,漏掉多余的水份。
再次,主食的搭配很重要。大米饭是完全不搭的,最好配上当地产的黍米或小米。
这样的豆腐,吃起来不仅入口软、滑、有一种原汁原味豆子的清香,使人吃到嘴里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05
现在,制生豆浆的工具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原来的石磨早已被现代化的机器取而代之。
但那里依然美丽妖娆,依山傍水。有一条青龙河围绕着小城缓缓地流过,一年四季,唱着动听歌。
俗话说“好水出好豆腐”,青龙河的水就像那里的人一样,纯净无污染。掬一捧,品一口,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离开故乡很多年,但每每回忆起那里的特色美食——青龙老豆腐,那浓浓的香味依然会穿过千山万水,扑鼻而来,荡气回肠,从未走远。
我饿了,想吃豆腐,是青龙老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