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看见“为自己而活”是什么时候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总觉得能说出“为自己而活”,是一种很洒脱的感觉,就如同锦衣夜行的侠客,喜自己所喜,恶自己所恶,不在乎别人的目光,恣意人间。
但是最近忽然就有了一种不一样的体悟。
看见初中时的一个好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是她在给小学生上英语课的图片,配了一段话,意思是说她开始实习了。
这个朋友是211高校的大四学生,学英语的,虽然很久不联系了,但从以前的性格来看,她应该还是好学生一枚,循规蹈矩地生活、学习、工作。
之前一次聊天,她对我说她不想读研了,只想本科后找个工作。其实我当时是很有些替她惋惜的,但后来才反应过来,她好像有眼疾,虽然平时和正常人一样,但是复发的话可能会致盲。
现在好像能明白她爸妈不让她继续读书的原因了。
朋友是个乖乖女,我甚至觉得她没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
而“有思想”的我,不仅走了许多弯路,而且也并未将自己曾经的许诺进行到底。
2•
我有一个高中同学,因为一些原因留了一级,从我的学长变成了同班同学。据说他以前也是好学生,但不知道什么变故变得行为乖张。我曾经看过他写的作文,他就曾经提过“为自己而活”诸如此类的字眼。
我想,在他的世界里,或许逃课做自己想做的事、和自己讨厌的人打架、不顾父母的感受就是“为自己而活”,而刻苦学习为自己挣得一个好前程就是“为别人而活”。
或许,是的,父母希望他能考上好大学,今后有一个好工作。但不是父母硬要将想法强加在他身上而阻碍了他,而是他自己错误的思想阻碍了他自己。自己的人生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所谓的“要实现自我的价值”难道就是要靠如此实现吗?
“为自己而活”成了他逃避压力的借口。
但看看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找借口的时候,才说出“为自己而活”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大学的专业是父母帮我定的,但我到了学校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找到学习这门学科的乐趣。没有了乐趣,我便觉得自己应该遵循自己的兴趣,找到相伴一生的职业。
我向父母提出要转专业,今后想做画家或与绘画相关的职业,例如设计。但他们认为,他们替我规划好的人生做够让我过得一帆风顺,而我自己的选择不过是一时兴起,并不可能坚持到底。即使能够有所成绩,也得花费极大的力气。
我不甘心就碌碌无为地做一眼能望到今后所有可能的职业,我想有挑战,有创造性。但后来我得知转系并非很简单的事情,而且自己原来的专业也与绘画完全不沾边,没有专业基础。我开始有些动摇。
因为当时还在学期中,父母让我好好想想,思虑周详后在做决定。其实也很感谢时间让我冷却,我后来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勇气支撑下去。我以为原来的专业不适合自己,觉得绘画更得心应手一些,不过都是错觉。任何一门学科往深处钻研都是很艰深的,世上没有容易做的事情,如果你发现了,那说明你对它还不够了解。
3•
总是在听人说,要为自己而活,不要被学习工作、相亲逼婚、家庭孩子等等所羁绊。也确实看见许多人在正常的生活之外经营着自己的“副业”,譬如开店、写文,都做得风生水起,他们也会在网上晒出自己的经验之谈。于是很多人都很艳羡,也试着“为自己而活”,结果适得其反。
你只看到了别人的光鲜,没有看到别人的付出。你只能享受光鲜,而无法忍受付出的辛苦,那么你注定无法“为自己而活”。就像我,只是空有梦想,却不能付诸实践。
李欣频在《李欣频的私房50》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则”,她说“你想要吸引什么,就让自己变成什么”。如果你想要实现言情小说中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首先你不要指望自己是“灰姑娘”遇上“白马王子”。因为现实生活中,总裁爱上的姑娘,是才貌兼备,甚至更加优秀。
而我,既然选择了这门专业,就应该做好做精自己的本分工作,学会专心致志,试图寻找乐趣,将被动变成主动,这也是“为自己而活”的一种方式。